引用本文: 张耀之, 刘祥敏, 薛秒, 罗兰, 何国庆, 冯佩璐, 江雪, 谢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住院隔离期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知觉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4): 325-329. doi: 10.7507/1671-6205.202005021 复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已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1-2]。截至 4 月 21 日,该病已波及全球 211 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确诊人数已突破 236 万例,死亡人数累计 16 万余例[3]。新冠肺炎在产生生理伤害的同时,还会带来心理影响。既往研究发现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幸存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4],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甚至自杀[5],其中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6],表现为再体验、回避、认知与情绪的负性改变、高唤醒等,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知觉压力是个体对外界威胁经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即客观事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体对事件的压力知觉决定的[7]。如果个体感知的压力不能得到正确有效调试,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应激障碍[8]。本研究通过对西南某三甲医院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住院隔离期间 PTSD 症状和知觉压力相关性进行调查,以期对类似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爆发时患者隔离期间知觉压力进行干预,减少其出院后 PTSD 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连续抽样方法选取 2020 年 2 月 16 日至 28 日在西南地区某三甲医院接受隔离观察治疗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纳入标准:①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② 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完成问卷;③ 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及配合调查。排除标准:严重内科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93 例。
1.2 方法
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研究。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以及知觉压力来源等。(2)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TSD Checklist-5,PCL-5)[9]:一个由 20 条目组成的自评量表,包含再体验、回避、认知与情绪的负性改变、高唤醒 4 个维度,其信效度在国内患者已得到验证[10]。量表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每个条目从 0~4 分分别表示“从不”到“严重”,以 33 分划界[11],总分越高,患者 PTSD 水平越高。本研究中 PCL-5 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07。(3)知觉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10,PSS-10)[12]:由心理学家 Cohen 博士创建的广泛用于受评者自我感知压力水平。量表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1、2、3、6、9、10 条目从 0~4 分分别表示“从不”到“总是”,4、5、7、8 反向计分[13]。所有条目累计得分越高,受试者知觉压力水平越高。该量表国内研究的信效度良好[14]。本研究中 PSS-10 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14。
1.2.2 问卷收集
本次调查以问卷星形式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者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由患者本人独立做出选择并完成问卷,对于无法自行填写完成问卷的患者,由患者口述,研究者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 1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93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选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选用频数或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或方差分析。PTSD 与知觉压力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纳入患者平均年龄(38.7±13.6)岁,最小 16 岁,最大 76 岁。以男性为主,占 54.8%;已婚 76 例,占 81.7%;本科及以上学历 42 例,占 45.2%;收入低于 3 000 元/月共 43 例,占 46.2%;患慢性病者 30 例,占 32.3%。结果见表 1。


2.2 不同人口学资料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PSS-10 得分比较
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 得分 0~44 分,平均得分(17.0±11.6)分,其中得分超过 33 分者 13 例,占 14.0%;PSS-10 得分 8~32 分,平均得分(16.7±5.2)分,其中得分超过 12 分者 79 例,占 84.9%。结果见表 1。
2.3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PSS-10 相关性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PSS-10 得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722,P=0.000)。
3 讨论
应激是机体应对能力无法满足外界需求而表现出的紧张、恐惧不适。适度应激有利于协助个体对作出适应性反应,长时间过度应激则导致机体生理、心理失衡[15],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甚至损害正常交际和身体功能[9, 16]。PTSD 是指个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甚至面临生死攸关,导致系列精神症状长期持续的心理疾患[15]。研究发现,SARS 幸存者出院后 1 个月,PTSD 的发生率为 10%~18%[17]。在 SARS 暴发后 1 年,幸存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和 PTSD[18]。Mak 等[6]在 2005~2007 年对 369 例中国 SARS 幸存者的调查研究发现,SARS 暴发后 30 个月,PTSD 是幸存者最主要发生的精神疾病之一,发生率为 25.6%。Hong 等[19]在 2003 年 6~11 月招募 70 例 SARS 幸存者,从平均 53 d(第 1 次,T1)到平均 46 个月(第 5 次,T5)之间进行 5 次随访,T1 时幸存者 PTSD 发生率占 40%,T5 时发生率占 42.1%,4 年随访期间 PTSD 平均发生率为 44%,甚至 4 年后仍有高达 82.1% 的幸存者 PTSD 持续存在,PTSD 中位恢复时间超过 46 个月,表明 PTSD 在 SARS 中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一项有关 MERS 的研究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在 MERS 发生后会出现 PTSD,且在家自行隔离的透析患者比在医院进行隔离并接受专业照护的患者更容易发生 PTSD[20]。综上,PTSD 是遭遇灾难性事件之后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对人体产生持续影响,恢复时间长,专业指导与护理有望减少 PTSD 发生。本次调查中,PCL-5 得分超过 33 分者 13 例,高达 14.0%,高于 Liu 等[10]在新冠肺炎暴发后 1 个月对 285 例武汉居民调查结果中显示的普通居民 PTSD 发生率(7%),可能与疑似患者较普通居民更多的是担忧感染患病、担忧身体健康以及经济负担有关。
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通过认知评价感知外界威胁,即知觉压力。此次疫情暴发突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导致人们知觉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并持续存在。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疑似患者的知觉压力来源于担心被确诊、被感染(83.33%),担心经济负担(68.81%),担心影响工作学习(44.08%),对医院环境不习惯以及被隔离(41.93%)、怕周围人异样的眼光(40.86%)等。本次调查的 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中,知觉压力均值水平(16.7±5.2)分,低于 2003 年 SARS 患者[(20.1±5.2)分],但远远超过社区人群(均数 12 分)[18]。60 岁以上老年人知觉压力水平高于其他年龄段,与刘永闯[8]的研究结果一致,老年患者在老化过程中,对新观点、新事物接受能力降低,自我管理能力差,相对缺乏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压力事件的应对能力欠缺,对疾病认识不足,担忧自己、家人身体健康,怕被确诊患病后成为子女的累赘[21]。一项对普通民众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对 30~40 岁人群的心理影响更大,尤以女性为主[21]。研究报道,SARS 幸存者女性比男性精神心理问题发病率高 3 倍,PTSD 更严重[18]。本研究发现女性知觉压力水平比男性高,未婚患者比已婚患者知觉压力水平高。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女性遇事敏感,以及与不同性别脑结构功能存在差异等有关[22-23],导致女性患者面对内外环境压力的应对调节能力比男性低,且 30~40 岁女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事业家庭正处于上升阶段,更担心自己被感染后缺乏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无人照顾家中老人孩子,担心身体健康以及家人被传染等[21]。此外,马锦莲等[24]的研究指出婚姻伴侣作为主要支持资源,能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婚姻的无形支持对可以弱化压力知觉。此外,调查显示低收入疑似患者比高收入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高,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最低,可能是经济本身会对低收入人群产生的影响大于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经济来源相对稳定且收入更高,知识储备多,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实时信息,有能力找到更多自我防护和增加收入的方法,而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经济来源单一,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学习能力较弱,找工作难,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容易受疫情影响,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25]。本调查结果还发现合并慢性病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比没有慢性病疑似患者更高,可能与合并慢性疾病病情相对复杂,治疗难度增加,住院周期延长等系列因素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有关[26]。
以往各种研究均表明灾害性事件会对人体产生各种精神疾病,而客观事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体对事件的压力知觉决定的[7],适度的压力人体能自行调式,但如果来自这些客观应激事件(压力源)的压力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压力长时间持续存在,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良精神心理问题和行为反应,如焦虑、抑郁、PTSD 等,严重威胁机体自身健康状况。一项来自我国 194 个城市的调查研究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有 53.8% 的人出现中重度心理问题,16.5% 的人发生中重度抑郁,28.8% 的人发生中重度焦虑,8.1% 的人有中重度压力[27]。研究显示,SARS 暴发后 1 年后,幸存者知觉压力水平改善不明显,焦虑、抑郁、PTSD 症状更是令人担忧[18]。范志光等[28]的研究显示,知觉压力水平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促进 PTSD 的发生发展[29]。另外一项有关灾难影响的研究发现,灾后抑郁可以预测 PTSD 的发生[30]。Lee 等[18]的研究也显示,SARS 患者知觉压力与精神心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焦虑、抑郁等显著正相关(r:0.59~0.82,P<0.001)。以上文献表明,患者知觉压力可导致焦虑、抑郁、PTSD 等的发生,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进一步加重 PTSD。而目前有关知觉压力与 PTSD 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与 PTSD 呈显著正相关(r=0.722,P=0.000),即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越高,PTSD 症状越重。该结论提示医护人员需重视住院隔离期间疑似患者的知觉压力情况,早期评估,发现疑似患者知觉压力相关风险因素,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减少 PTSD 的发生。
综上,通过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隔离治疗期间知觉压力状况的调查与了解,我们发现需正确、恰当地对压力应激源进行评估,尽早发现引起知觉压力的危险因素,尤其对老年人、未婚、受教育程度低、低收入、合并慢性病等高危人群引起重视,早期采取针对性措施,指导患者积极正确的应对压力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疑似患者住院隔离期间的满意度。
本研究存在局限与不足:本研究共纳入 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样本量小,对于推断总体可能存在一定偏移。此外,研究中采用的 PCL-5、PSS-10 量表,只从主观方面评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知觉压力和 PTSD,缺乏客观指标的评估。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已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1-2]。截至 4 月 21 日,该病已波及全球 211 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确诊人数已突破 236 万例,死亡人数累计 16 万余例[3]。新冠肺炎在产生生理伤害的同时,还会带来心理影响。既往研究发现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幸存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4],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甚至自杀[5],其中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6],表现为再体验、回避、认知与情绪的负性改变、高唤醒等,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知觉压力是个体对外界威胁经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即客观事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体对事件的压力知觉决定的[7]。如果个体感知的压力不能得到正确有效调试,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应激障碍[8]。本研究通过对西南某三甲医院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住院隔离期间 PTSD 症状和知觉压力相关性进行调查,以期对类似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爆发时患者隔离期间知觉压力进行干预,减少其出院后 PTSD 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连续抽样方法选取 2020 年 2 月 16 日至 28 日在西南地区某三甲医院接受隔离观察治疗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纳入标准:①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② 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完成问卷;③ 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及配合调查。排除标准:严重内科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93 例。
1.2 方法
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研究。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以及知觉压力来源等。(2)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TSD Checklist-5,PCL-5)[9]:一个由 20 条目组成的自评量表,包含再体验、回避、认知与情绪的负性改变、高唤醒 4 个维度,其信效度在国内患者已得到验证[10]。量表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每个条目从 0~4 分分别表示“从不”到“严重”,以 33 分划界[11],总分越高,患者 PTSD 水平越高。本研究中 PCL-5 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07。(3)知觉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10,PSS-10)[12]:由心理学家 Cohen 博士创建的广泛用于受评者自我感知压力水平。量表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1、2、3、6、9、10 条目从 0~4 分分别表示“从不”到“总是”,4、5、7、8 反向计分[13]。所有条目累计得分越高,受试者知觉压力水平越高。该量表国内研究的信效度良好[14]。本研究中 PSS-10 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14。
1.2.2 问卷收集
本次调查以问卷星形式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者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由患者本人独立做出选择并完成问卷,对于无法自行填写完成问卷的患者,由患者口述,研究者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 1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93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选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选用频数或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或方差分析。PTSD 与知觉压力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纳入患者平均年龄(38.7±13.6)岁,最小 16 岁,最大 76 岁。以男性为主,占 54.8%;已婚 76 例,占 81.7%;本科及以上学历 42 例,占 45.2%;收入低于 3 000 元/月共 43 例,占 46.2%;患慢性病者 30 例,占 32.3%。结果见表 1。


2.2 不同人口学资料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PSS-10 得分比较
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 得分 0~44 分,平均得分(17.0±11.6)分,其中得分超过 33 分者 13 例,占 14.0%;PSS-10 得分 8~32 分,平均得分(16.7±5.2)分,其中得分超过 12 分者 79 例,占 84.9%。结果见表 1。
2.3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PSS-10 相关性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PCL-5、PSS-10 得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722,P=0.000)。
3 讨论
应激是机体应对能力无法满足外界需求而表现出的紧张、恐惧不适。适度应激有利于协助个体对作出适应性反应,长时间过度应激则导致机体生理、心理失衡[15],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甚至损害正常交际和身体功能[9, 16]。PTSD 是指个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甚至面临生死攸关,导致系列精神症状长期持续的心理疾患[15]。研究发现,SARS 幸存者出院后 1 个月,PTSD 的发生率为 10%~18%[17]。在 SARS 暴发后 1 年,幸存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和 PTSD[18]。Mak 等[6]在 2005~2007 年对 369 例中国 SARS 幸存者的调查研究发现,SARS 暴发后 30 个月,PTSD 是幸存者最主要发生的精神疾病之一,发生率为 25.6%。Hong 等[19]在 2003 年 6~11 月招募 70 例 SARS 幸存者,从平均 53 d(第 1 次,T1)到平均 46 个月(第 5 次,T5)之间进行 5 次随访,T1 时幸存者 PTSD 发生率占 40%,T5 时发生率占 42.1%,4 年随访期间 PTSD 平均发生率为 44%,甚至 4 年后仍有高达 82.1% 的幸存者 PTSD 持续存在,PTSD 中位恢复时间超过 46 个月,表明 PTSD 在 SARS 中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一项有关 MERS 的研究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在 MERS 发生后会出现 PTSD,且在家自行隔离的透析患者比在医院进行隔离并接受专业照护的患者更容易发生 PTSD[20]。综上,PTSD 是遭遇灾难性事件之后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对人体产生持续影响,恢复时间长,专业指导与护理有望减少 PTSD 发生。本次调查中,PCL-5 得分超过 33 分者 13 例,高达 14.0%,高于 Liu 等[10]在新冠肺炎暴发后 1 个月对 285 例武汉居民调查结果中显示的普通居民 PTSD 发生率(7%),可能与疑似患者较普通居民更多的是担忧感染患病、担忧身体健康以及经济负担有关。
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通过认知评价感知外界威胁,即知觉压力。此次疫情暴发突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导致人们知觉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并持续存在。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疑似患者的知觉压力来源于担心被确诊、被感染(83.33%),担心经济负担(68.81%),担心影响工作学习(44.08%),对医院环境不习惯以及被隔离(41.93%)、怕周围人异样的眼光(40.86%)等。本次调查的 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中,知觉压力均值水平(16.7±5.2)分,低于 2003 年 SARS 患者[(20.1±5.2)分],但远远超过社区人群(均数 12 分)[18]。60 岁以上老年人知觉压力水平高于其他年龄段,与刘永闯[8]的研究结果一致,老年患者在老化过程中,对新观点、新事物接受能力降低,自我管理能力差,相对缺乏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压力事件的应对能力欠缺,对疾病认识不足,担忧自己、家人身体健康,怕被确诊患病后成为子女的累赘[21]。一项对普通民众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对 30~40 岁人群的心理影响更大,尤以女性为主[21]。研究报道,SARS 幸存者女性比男性精神心理问题发病率高 3 倍,PTSD 更严重[18]。本研究发现女性知觉压力水平比男性高,未婚患者比已婚患者知觉压力水平高。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女性遇事敏感,以及与不同性别脑结构功能存在差异等有关[22-23],导致女性患者面对内外环境压力的应对调节能力比男性低,且 30~40 岁女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事业家庭正处于上升阶段,更担心自己被感染后缺乏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无人照顾家中老人孩子,担心身体健康以及家人被传染等[21]。此外,马锦莲等[24]的研究指出婚姻伴侣作为主要支持资源,能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婚姻的无形支持对可以弱化压力知觉。此外,调查显示低收入疑似患者比高收入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高,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最低,可能是经济本身会对低收入人群产生的影响大于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经济来源相对稳定且收入更高,知识储备多,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实时信息,有能力找到更多自我防护和增加收入的方法,而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经济来源单一,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学习能力较弱,找工作难,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容易受疫情影响,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25]。本调查结果还发现合并慢性病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比没有慢性病疑似患者更高,可能与合并慢性疾病病情相对复杂,治疗难度增加,住院周期延长等系列因素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有关[26]。
以往各种研究均表明灾害性事件会对人体产生各种精神疾病,而客观事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体对事件的压力知觉决定的[7],适度的压力人体能自行调式,但如果来自这些客观应激事件(压力源)的压力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压力长时间持续存在,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良精神心理问题和行为反应,如焦虑、抑郁、PTSD 等,严重威胁机体自身健康状况。一项来自我国 194 个城市的调查研究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有 53.8% 的人出现中重度心理问题,16.5% 的人发生中重度抑郁,28.8% 的人发生中重度焦虑,8.1% 的人有中重度压力[27]。研究显示,SARS 暴发后 1 年后,幸存者知觉压力水平改善不明显,焦虑、抑郁、PTSD 症状更是令人担忧[18]。范志光等[28]的研究显示,知觉压力水平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促进 PTSD 的发生发展[29]。另外一项有关灾难影响的研究发现,灾后抑郁可以预测 PTSD 的发生[30]。Lee 等[18]的研究也显示,SARS 患者知觉压力与精神心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焦虑、抑郁等显著正相关(r:0.59~0.82,P<0.001)。以上文献表明,患者知觉压力可导致焦虑、抑郁、PTSD 等的发生,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进一步加重 PTSD。而目前有关知觉压力与 PTSD 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与 PTSD 呈显著正相关(r=0.722,P=0.000),即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知觉压力水平越高,PTSD 症状越重。该结论提示医护人员需重视住院隔离期间疑似患者的知觉压力情况,早期评估,发现疑似患者知觉压力相关风险因素,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减少 PTSD 的发生。
综上,通过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隔离治疗期间知觉压力状况的调查与了解,我们发现需正确、恰当地对压力应激源进行评估,尽早发现引起知觉压力的危险因素,尤其对老年人、未婚、受教育程度低、低收入、合并慢性病等高危人群引起重视,早期采取针对性措施,指导患者积极正确的应对压力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疑似患者住院隔离期间的满意度。
本研究存在局限与不足:本研究共纳入 93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样本量小,对于推断总体可能存在一定偏移。此外,研究中采用的 PCL-5、PSS-10 量表,只从主观方面评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知觉压力和 PTSD,缺乏客观指标的评估。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