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鑫, 胡燕琳, 黄莹, 苏洁, 王博, 杜进涛, 冯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患者嗅觉减退原因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3): 225-228. doi: 10.7507/1671-6205.202003193 复制
在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下,我院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之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在给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有患者主诉嗅觉减退。为了解新冠肺炎患者嗅觉减退的发生情况,以及明确嗅觉减退的原因,我们对所在病区患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20 年 1 月 23 日至 2020 年 3 月 2 日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隔离病房进行治疗的患者共 79 例,男 25 例,女 54 例,年龄 37~84 岁,平均年龄(60.0±1.3)岁。纳入标准:① 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1]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② 患者神志清楚,能准确表达;③ 自愿参加本项调查。排除标准:① 患者意识障碍;② 拒绝参与本次调查者。
1.2 方法
1.2.1 嗅觉减退判断方法
因新冠肺炎特殊的传染性,隔离病房不具备脑电图检查的条件。经耳鼻喉科专家的协助,采取主观判断法:用家庭常见的白醋,单独包装后让患者闻嗅,通过回答正确与否来判断来患者嗅觉是否减退或丧失。嗅觉减退者持续观察,了解其嗅觉恢复情况。
1.2.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
自制调查量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病史、既往嗅觉灵敏程度、本次患病期间上呼吸道症状(有无鼻塞、流涕、打喷嚏)、既往有无感冒史及感冒时有无出现过嗅觉减退。以患者出现新冠肺炎症状至调查日的时长定义患病时间。整理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医嘱,记录药品使用情况及吸氧治疗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调查结果录入 EXCEL 表,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本次共 79 例住院新冠肺炎患者参与调查,患者一般情况见表 1。有 14 例(17.72%)出现持续时间不同的嗅觉减退,持续时间 3~20 d。其中,嗅觉减退持续 3~7 d 者 5 例(35.71%),持续 10~15 d 者 6 例(42.83%),持续 15~20 d 者 3 例(21.46%)。有 6 例(42.83%)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嗅觉自行恢复正常。

2.2 患者嗅觉减退原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新冠肺炎患者嗅觉减退或丧失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基础疾病、既往史、治疗药物、鼻部症状未见明显联系(P>0.05)。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嗅觉减退(P=0.038);患病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嗅觉减退(P=0.033);不吸氧患者较吸氧患者更容易出现嗅觉减退(P=0.048)。结果见表 2。

3 讨论
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为 SARS-CoV-2,属于 β 属的冠状病毒,其基因特性与 SARS-CoV 和 MERS-CoV 有明显的区别[1]。SARS-COV 和 MERS-COV 流行期间,没有出现患者嗅觉减退的相关报道,可能是疾病暴发流行时间不长,或病毒变异导致患者上呼吸道黏膜损伤程度不同,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在本次调查的 79 例新冠肺炎患者中,14 例(17.72%)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嗅觉减退。韩国(韩联社)在 3 月 25 日报道了韩国大邱市 3 191 例新冠肺炎患者,有 15.3% 的患者在患病期间丧失嗅觉[2]。因此在针对新冠肺炎的诊疗和预防中应关注和重视嗅觉减退。
本调查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嗅觉减退。有文献报道,嗅上皮细胞胞质内存在雌二醇结合蛋白,提示嗅上皮是雌激素的靶器官之一[3]。这提示,女性嗅觉较男性更为灵敏,其嗅觉细胞更为突出。此外,女性较男性的情绪更敏感,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女性更易表现出焦虑、情绪低落、抑郁等负面情绪。嗅球作为嗅觉处理的初级中枢,参与嗅觉的处理过程,而且嗅球还将气味信号同时扩散至嗅觉处理中枢之外的其他脑区,参与抑郁等情感变化[4]。女性的情感更为细腻、敏感,情感变化比男性丰富,这可能是女性新冠肺炎患者更容易出现嗅觉障碍的原因之一。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患病时间越长,患者越容易出现嗅觉减退。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知功能之一,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isorders,PVOD)是嗅觉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美国辛辛那提味觉和嗅觉中心报告 354 例嗅觉障碍患者中有 22% 由于病毒感染引起[5],而康涅狄格化学感应临床研究中心和宾西法尼亚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报告的数据分别为 18.6% 和 26.0%[6-7]。Suzuki 等[8]认为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和 EB 病毒可能是 PVOD 的病因。由于病毒的感染会直接损伤嗅区黏膜、嗅觉受体细胞,同时可能导致嗅觉通路退行性变[9]。病毒侵袭机体时间越长,致患者丧失嗅觉几率则更高。
许多病毒感染患者在急性期有短暂的嗅觉障碍,一般为嗅觉减退。这主要因为病毒感染时,机体的炎症会导致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到达嗅区的空气减少[9]。但本调查显示,14 例出现嗅觉障碍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的患者仅有 3 例。同样,Eliezer 等[10]报道了 1 例 SARS-CoV-2 感染患者嗅觉功能突然减退甚至完全丧失,但患者却无鼻塞症状。对 SARS-CoV-2,还有很多的疑问,值得继续观察和研究。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未吸氧患者较吸氧患者更易出现嗅觉障碍。新冠肺炎患者普通型转化为重型、危重型大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气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长期鼻导管给氧对嗅觉和味觉没有损害[11]。国内的吸氧方式一般为鼻塞法湿化给氧,氧疗可使呼吸道保持一定湿度,对维持气道表面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2]。此外,吸氧过程中,气流通过时对鼻腔黏膜进行冲刷,或许可以增强嗅觉细胞的反应,从而改善嗅觉神经通路的传导,但这还需要更多研究去证实。
心理因素可能也是导致嗅觉减退的原因之一。在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抑郁患者伴有嗅觉敏感度降低或幻嗅[13]。SARS-CoV-2 通过人传染人并快速蔓延,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可能引起焦虑、恐惧、抑郁,从而进一步影响睡眠、食欲等生活质量,表现为对食物的味道不敏感、嗅觉减退。
综上,新冠肺炎患者在患病期间可以出现程度不同的嗅觉减退,多因素分析提示嗅觉减退与患者性别、患病时长以及吸氧与否有一定关系。但本次调查仅限于武汉市一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三个隔离病房,数据有限,嗅觉减退检查方法依据主观判断法,存在较大局限性。未来可以通过多中心调查以扩大样本量,同时采用客观的嗅觉检查方法,对新冠肺炎中嗅觉减退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在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下,我院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之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在给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有患者主诉嗅觉减退。为了解新冠肺炎患者嗅觉减退的发生情况,以及明确嗅觉减退的原因,我们对所在病区患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20 年 1 月 23 日至 2020 年 3 月 2 日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隔离病房进行治疗的患者共 79 例,男 25 例,女 54 例,年龄 37~84 岁,平均年龄(60.0±1.3)岁。纳入标准:① 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1]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② 患者神志清楚,能准确表达;③ 自愿参加本项调查。排除标准:① 患者意识障碍;② 拒绝参与本次调查者。
1.2 方法
1.2.1 嗅觉减退判断方法
因新冠肺炎特殊的传染性,隔离病房不具备脑电图检查的条件。经耳鼻喉科专家的协助,采取主观判断法:用家庭常见的白醋,单独包装后让患者闻嗅,通过回答正确与否来判断来患者嗅觉是否减退或丧失。嗅觉减退者持续观察,了解其嗅觉恢复情况。
1.2.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
自制调查量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病史、既往嗅觉灵敏程度、本次患病期间上呼吸道症状(有无鼻塞、流涕、打喷嚏)、既往有无感冒史及感冒时有无出现过嗅觉减退。以患者出现新冠肺炎症状至调查日的时长定义患病时间。整理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医嘱,记录药品使用情况及吸氧治疗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调查结果录入 EXCEL 表,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本次共 79 例住院新冠肺炎患者参与调查,患者一般情况见表 1。有 14 例(17.72%)出现持续时间不同的嗅觉减退,持续时间 3~20 d。其中,嗅觉减退持续 3~7 d 者 5 例(35.71%),持续 10~15 d 者 6 例(42.83%),持续 15~20 d 者 3 例(21.46%)。有 6 例(42.83%)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嗅觉自行恢复正常。

2.2 患者嗅觉减退原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新冠肺炎患者嗅觉减退或丧失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基础疾病、既往史、治疗药物、鼻部症状未见明显联系(P>0.05)。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嗅觉减退(P=0.038);患病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嗅觉减退(P=0.033);不吸氧患者较吸氧患者更容易出现嗅觉减退(P=0.048)。结果见表 2。

3 讨论
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为 SARS-CoV-2,属于 β 属的冠状病毒,其基因特性与 SARS-CoV 和 MERS-CoV 有明显的区别[1]。SARS-COV 和 MERS-COV 流行期间,没有出现患者嗅觉减退的相关报道,可能是疾病暴发流行时间不长,或病毒变异导致患者上呼吸道黏膜损伤程度不同,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在本次调查的 79 例新冠肺炎患者中,14 例(17.72%)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嗅觉减退。韩国(韩联社)在 3 月 25 日报道了韩国大邱市 3 191 例新冠肺炎患者,有 15.3% 的患者在患病期间丧失嗅觉[2]。因此在针对新冠肺炎的诊疗和预防中应关注和重视嗅觉减退。
本调查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嗅觉减退。有文献报道,嗅上皮细胞胞质内存在雌二醇结合蛋白,提示嗅上皮是雌激素的靶器官之一[3]。这提示,女性嗅觉较男性更为灵敏,其嗅觉细胞更为突出。此外,女性较男性的情绪更敏感,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女性更易表现出焦虑、情绪低落、抑郁等负面情绪。嗅球作为嗅觉处理的初级中枢,参与嗅觉的处理过程,而且嗅球还将气味信号同时扩散至嗅觉处理中枢之外的其他脑区,参与抑郁等情感变化[4]。女性的情感更为细腻、敏感,情感变化比男性丰富,这可能是女性新冠肺炎患者更容易出现嗅觉障碍的原因之一。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患病时间越长,患者越容易出现嗅觉减退。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知功能之一,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isorders,PVOD)是嗅觉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美国辛辛那提味觉和嗅觉中心报告 354 例嗅觉障碍患者中有 22% 由于病毒感染引起[5],而康涅狄格化学感应临床研究中心和宾西法尼亚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报告的数据分别为 18.6% 和 26.0%[6-7]。Suzuki 等[8]认为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和 EB 病毒可能是 PVOD 的病因。由于病毒的感染会直接损伤嗅区黏膜、嗅觉受体细胞,同时可能导致嗅觉通路退行性变[9]。病毒侵袭机体时间越长,致患者丧失嗅觉几率则更高。
许多病毒感染患者在急性期有短暂的嗅觉障碍,一般为嗅觉减退。这主要因为病毒感染时,机体的炎症会导致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到达嗅区的空气减少[9]。但本调查显示,14 例出现嗅觉障碍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的患者仅有 3 例。同样,Eliezer 等[10]报道了 1 例 SARS-CoV-2 感染患者嗅觉功能突然减退甚至完全丧失,但患者却无鼻塞症状。对 SARS-CoV-2,还有很多的疑问,值得继续观察和研究。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未吸氧患者较吸氧患者更易出现嗅觉障碍。新冠肺炎患者普通型转化为重型、危重型大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气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长期鼻导管给氧对嗅觉和味觉没有损害[11]。国内的吸氧方式一般为鼻塞法湿化给氧,氧疗可使呼吸道保持一定湿度,对维持气道表面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2]。此外,吸氧过程中,气流通过时对鼻腔黏膜进行冲刷,或许可以增强嗅觉细胞的反应,从而改善嗅觉神经通路的传导,但这还需要更多研究去证实。
心理因素可能也是导致嗅觉减退的原因之一。在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抑郁患者伴有嗅觉敏感度降低或幻嗅[13]。SARS-CoV-2 通过人传染人并快速蔓延,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可能引起焦虑、恐惧、抑郁,从而进一步影响睡眠、食欲等生活质量,表现为对食物的味道不敏感、嗅觉减退。
综上,新冠肺炎患者在患病期间可以出现程度不同的嗅觉减退,多因素分析提示嗅觉减退与患者性别、患病时长以及吸氧与否有一定关系。但本次调查仅限于武汉市一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三个隔离病房,数据有限,嗅觉减退检查方法依据主观判断法,存在较大局限性。未来可以通过多中心调查以扩大样本量,同时采用客观的嗅觉检查方法,对新冠肺炎中嗅觉减退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