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小军, 文亨军, 王小博, 杨鹏军, 高婧, 刘华. 甘肃省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家庭聚集性疫情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2): 172-175. doi: 10.7507/1671-6205.202002121 复制
根据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该研究已通过甘肃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009),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按照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诊断标准[1]:(1)流行病学史:① 发病前 14 d 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 发病前 14 d 内与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③ 发病前 14 d 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 聚集性发病。(2)临床表现:①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 具有典型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③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 2 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 3 条。患者纳入研究的标准:(1)新冠肺炎疑似病例;(2)咽拭子标本 RT-PCR 检测 SARS-CoV-2 核酸阳性(检测结果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及下属各市级疾控中心实验室)。
收集 2020 年 1 月 23 日至 2 月 20 日期间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溯源患者流行病学史及临床、影像资料,输入 Excel (2013)汇总分析。
1.2.2 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分型
所有确诊患者入院时均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临床分型[1],具体如下:(1)轻型: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2)普通型: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3)重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① 出现气促,呼吸频率≥30 次/min;② 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③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300 mm Hg(1 mm Hg=0.133 kPa)。(4)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 出现呼吸衰竭,且需机械通气;② 出现休克;③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机械通气。
1.2.3 出院标准及解除隔离标准
确诊患者出院或解除隔离的标准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1]:(1)体温恢复正常 3 d 以上;(2)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3)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4)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1 d)。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本组病例均来自于同一幼儿园职工假期自行赴泰国旅游后发病,具有相同的的流行病学史、为非家庭聚集性发病,均为普通型,按照发病症状及先后就诊时间绘制时间顺序图(图 1)。截止 2020 年 2 月 20 日全部治愈出院。

2.2 临床及影像特征
结果见表 1。首次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发热(4 例,67%)、口干(3 例,50%)及咳嗽(2 例,33%)。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白细胞正常或降低(5 例,83%),其中 1 例临床考虑合并细菌感染而增高,淋巴细胞计数均正常或降低,C 反应蛋白、血沉增高。6 例患者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均给予 a-干扰素(雾化,500 万 IU/次,每日 2 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粒 200 mg/50 mg,口服,每次 2 粒,每日 2 次)抗病毒治疗 2 例患者临床考虑存在感染风险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5 例患者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秉承“一人一方”的原则。胸部 CT 表现以磨玻璃影、斑片渗出影、实变影和晕/反晕征多见,典型病例如图 2。


a. 患者 2,女,42 岁。示左肺舌叶磨玻璃影。b. 患者 3,女,26 岁。示右肺中叶多发磨玻璃、渗出影。c. 患者 4,女,54 岁。示左肺下絮状渗出影。d. 患者 5,女,29 岁。示左舌叶斑片渗出、下叶晕征
3 讨论
SARS-CoV-2 具有人际间传染特征,较 SARS-CoV 和 MERS-CoV 具有更强的传染性[3]。迄今,多篇研究报道显示湖北省外发病与疫情重灾区湖北省武汉市相关[4-6],但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长期居住于甘肃省、无湖北疫区旅游及居住史,但有相同的流行病学经历,即同期赴泰国旅游后聚集性发病,为甘肃省首起非家庭聚集性发病群体。本起疫情提示,具有相关流行病学背景的聚集性发病需要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的可能,及早安排集中医学观察、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和胸部 CT 检查有利于及时确诊。本组病例溯源中发现,与患者 1 同期赴泰国旅游者共 25 位人员,返回后集中进行医学观察,前后共 6 例患者发病,其余密切接触者均经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和为期 14 天的集中医学观察后排除。这进一步提示了流行病学资料对临床诊断和医学干预的重要性。
白少丽等[7]首次报道了甘肃省首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分析,传染源源头为来自于武汉疫区的患者,研究结果提示病毒核酸检测作为该病的主要诊断标准,对密切接触者应首先进行筛查,早期发现病例对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研究对象均无湖北疫区旅游及居住史,且非同一家庭成员,但其特殊的流行病学资料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决定后续诊疗安排。由此看来,隔离患者,追踪流行病学史,以及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的医学观察,仍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小军和高婧负责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刘华参与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的指导及论文修改,杨鹏军、文亨军负责患者的临床诊疗,王小博、杨鹏军、文亨军负责临床、影像资料收集。
根据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该研究已通过甘肃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009),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按照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诊断标准[1]:(1)流行病学史:① 发病前 14 d 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 发病前 14 d 内与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③ 发病前 14 d 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 聚集性发病。(2)临床表现:①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 具有典型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③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 2 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 3 条。患者纳入研究的标准:(1)新冠肺炎疑似病例;(2)咽拭子标本 RT-PCR 检测 SARS-CoV-2 核酸阳性(检测结果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及下属各市级疾控中心实验室)。
收集 2020 年 1 月 23 日至 2 月 20 日期间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溯源患者流行病学史及临床、影像资料,输入 Excel (2013)汇总分析。
1.2.2 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分型
所有确诊患者入院时均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临床分型[1],具体如下:(1)轻型: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2)普通型: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3)重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① 出现气促,呼吸频率≥30 次/min;② 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③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300 mm Hg(1 mm Hg=0.133 kPa)。(4)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 出现呼吸衰竭,且需机械通气;② 出现休克;③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机械通气。
1.2.3 出院标准及解除隔离标准
确诊患者出院或解除隔离的标准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1]:(1)体温恢复正常 3 d 以上;(2)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3)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4)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1 d)。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本组病例均来自于同一幼儿园职工假期自行赴泰国旅游后发病,具有相同的的流行病学史、为非家庭聚集性发病,均为普通型,按照发病症状及先后就诊时间绘制时间顺序图(图 1)。截止 2020 年 2 月 20 日全部治愈出院。

2.2 临床及影像特征
结果见表 1。首次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发热(4 例,67%)、口干(3 例,50%)及咳嗽(2 例,33%)。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白细胞正常或降低(5 例,83%),其中 1 例临床考虑合并细菌感染而增高,淋巴细胞计数均正常或降低,C 反应蛋白、血沉增高。6 例患者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均给予 a-干扰素(雾化,500 万 IU/次,每日 2 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粒 200 mg/50 mg,口服,每次 2 粒,每日 2 次)抗病毒治疗 2 例患者临床考虑存在感染风险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5 例患者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秉承“一人一方”的原则。胸部 CT 表现以磨玻璃影、斑片渗出影、实变影和晕/反晕征多见,典型病例如图 2。


a. 患者 2,女,42 岁。示左肺舌叶磨玻璃影。b. 患者 3,女,26 岁。示右肺中叶多发磨玻璃、渗出影。c. 患者 4,女,54 岁。示左肺下絮状渗出影。d. 患者 5,女,29 岁。示左舌叶斑片渗出、下叶晕征
3 讨论
SARS-CoV-2 具有人际间传染特征,较 SARS-CoV 和 MERS-CoV 具有更强的传染性[3]。迄今,多篇研究报道显示湖北省外发病与疫情重灾区湖北省武汉市相关[4-6],但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长期居住于甘肃省、无湖北疫区旅游及居住史,但有相同的流行病学经历,即同期赴泰国旅游后聚集性发病,为甘肃省首起非家庭聚集性发病群体。本起疫情提示,具有相关流行病学背景的聚集性发病需要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的可能,及早安排集中医学观察、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和胸部 CT 检查有利于及时确诊。本组病例溯源中发现,与患者 1 同期赴泰国旅游者共 25 位人员,返回后集中进行医学观察,前后共 6 例患者发病,其余密切接触者均经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和为期 14 天的集中医学观察后排除。这进一步提示了流行病学资料对临床诊断和医学干预的重要性。
白少丽等[7]首次报道了甘肃省首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分析,传染源源头为来自于武汉疫区的患者,研究结果提示病毒核酸检测作为该病的主要诊断标准,对密切接触者应首先进行筛查,早期发现病例对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研究对象均无湖北疫区旅游及居住史,且非同一家庭成员,但其特殊的流行病学资料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决定后续诊疗安排。由此看来,隔离患者,追踪流行病学史,以及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的医学观察,仍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小军和高婧负责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刘华参与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的指导及论文修改,杨鹏军、文亨军负责患者的临床诊疗,王小博、杨鹏军、文亨军负责临床、影像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