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权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什么蔓延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大,控制如此艰难?.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2): 104-105. doi: 10.7507/1671-6205.202002085 复制
有人形象的把眼下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暴发和流行比作是一场大火,其波及范围之广,火势之严重,危害之大,持续时间之漫。为什么到目前为止疫情尚未出现顶峰和拐点,反而呈现一种胶着和艰难的局面,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其实此次疫情在初期已经有预警信号了,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麻木了,丧失了有效防控的大好时机。据健康报 2020 年 2 月 3 日报道,2019 年 12 月 26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就已发现一家 3 口人同时发生原因不明的肺炎,到 12 月 29 日,发生了 7 例原因不明的肺炎。他们将此疫情上报给武汉市和湖北省卫健委疾控处。而据健康报的报道,那时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已达 27 例,1 月 7 日增至 59 例(据说 59 例中发病高峰日为 12 月 12 日)。然而其后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武汉市和湖北省竟然没有相关疫情的监测报告,难道这个时期不明原因的肺炎销声匿迹了?李文亮医生勇敢地向社会发出警告,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和响应,反而被约谈和训诫。直到 1 月 20 日才开始报告确诊患者数为 198 例,及至 1 月 23 日上午武汉封城时,确诊病例猛增到 639 例。其后疫情完全失控。为什么会造成如此惨烈的疫情?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人们对这次疫情的认识不足,判断失误。由于种种原因,初期竟然错误地判断这种肺炎不会发生人传人,后来不得不承认可能发生有限人传人,外地出现肺炎患者都只是输入型病例。其实,众所周知,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引起人际间的传播实属必然。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人类社会中以前未曾发现的新型病毒,整个人类对其缺少免疫力,而有限人传人是指病毒只能在人际传播一代,如果人际间发生了二代以上的传播,则称为持续人传人。另外,过度强调输入型病例也有问题。这会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这些患者都是从外地来的,对本地人影响不大。其实这场疫情之所以迅速蔓延到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就是通过这种输入型病例(还有大量的隐性感染和潜伏期患者)造成的。由于输入型病例的进入,从而很快引发二三代病例,他们本身就是新的疾病源头。这些错误的说法表面上看,或者初衷似乎是为了减少人们的恐慌,其结果是麻痹了人们的警觉性,最后引发更大面积的恐慌,适得其反,后果更为严重。由于思想麻痹,一个多月的时间武汉不但没有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相反组织大型惠民活动和万家宴,十几万个家庭参与,而且 1 月 6 日至 10 日,1 月 11 日至 18 日又分别召开武汉市和湖北省两会,其情其景现在想起来令人后怕。直到 1 月 20 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此次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人们才开始觉醒和重视,然而为时已晚。
未雨必先绸缪,有备方能无患。尽管我们国家对于各种大型灾害(水灾、火灾、地震等)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然而这次前期对于新冠肺炎的应对应该是不合格的。从 2019 年 12 月下旬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到 2020 年 1 月 8 日初步判断此次疫情的病原为新型冠状病毒,再到 1 月 17 日正式确定这种肺炎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历时近 20 天。2020 年 1 月 20 日全国陆续投入战斗。由于事先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各种防护用品供不应求,医护人员严重短缺,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每日确诊的新增病例、疑似病例以百位数增多,而能收治这种传染病的定点医院数量,床位数极其有限,大量患者无法收治入院,只能居家隔离、观察,而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又缺乏相应的传染病隔离知识、技术和措施,即使有所了解,在家中对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也是极其困难的。这样势必造成肺炎聚集性发病。据北京日报 2020 年 1 月 12 日报道,此次疫情流行期间,湖北武汉 83% 的聚集性发病均发生在家中,其中一代患者占 22%,二代患者占 64%,还有出现第三代患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多家方舱医院的陆续投入使用,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可能逐步得到缓解。然而必须承认在这次疫情蔓延过程中,公共卫生系统准备严重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事也碰巧,2019 年年底到 2020 年 2 月正值传统春节,这期间全国范围人员大规模流动,还包括农民工返乡,学生放假,数以亿计的人员通过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往返于城市–城市,城市–乡村,以及乡村–城市。期间武汉市约有 500 万离开武汉到全国各地,这些人中肯定有一定比例的轻症或隐性感染者甚至病毒携带者,这样势必造成病毒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最后连人口稀少的西藏也未能幸免。近年来规模巨大,甚至超大的城市越来越多,交通日益发达,人员流动速度迅速提升。这固然有其有利一面,然而这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却是十分不利的。
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是个体感染后存在一个为时长短不等的潜伏期,这个时期内被感染者的体内虽然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病毒或细菌,但是并没有症状,常被视为正常人,然而这个时期被感染者可能向外界散发一定数量的病毒和细菌。据研究,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多为 2~7 天,最长可达 14 天,其间这些人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如果能提早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则可以减少这种病毒的传播机会。此外任何一种病毒的发病过程中总会有典型病例、重症和轻症以及隐性感染者。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的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正邪双方较量的结果是被感染者不发病或没有症状,或症状极其轻微,没有引起重视,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种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从而造成疾病的传播。
此次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与既往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发病后很少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多表现出发热、乏力、咳嗽,之后很快出现程度不同的肺炎。这必然会给病毒检测及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020 年 2 月 4 日,健康报报道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等发现一些患者咽拭子病毒检测阴性,但病情却持续加重,胸部 CT 检查明显异常。他们怀疑冠状病毒已经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泡。后来对 7 例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将灌洗液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检测,证实冠状病毒阳性。这就提示目前所采用的鼻咽拭子采样进行病毒检测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病毒检测阴性可能属于假阴性,而这些假阴性的患者依旧会成为传染源。然而这个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一则在目前这样疫情大面积蔓延情况下全面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进行肺泡灌洗根本无法实施,同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又是一种有创检查操作,这种操作本身就可能会造成病毒的传播,风险极大。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病毒检测问题。现阶段检查冠状病毒的方法有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其中核酸检测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病毒基因检测。据了解,目前采用的鼻咽拭子核酸检测的阳性率≤50%。大家对此可能不理解。其实任何一种核酸检测技术的检出率都不可能达到 100%,出现假阴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各种检查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此外,病毒的检出率可能与患者病情进展阶段,实验室技术条件,取材方法和检测技术操作规范性相关。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只有当患者待测样本中病毒数量达到一定水平,试剂盒才能检测出来,这就是每种试剂盒的最低检测极限。最低检测极限越低,其敏感性越高,但永远达不到 100%。所以现有的病毒检测方法本身肯定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如果仅仅以此作为判断,就会出现临床上的错判,这样不仅会使这类患者得不到应有的观察和治疗,还会使这些患者继续向外散发病毒,从而产生更多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患者。同时还应看到,每个患者进行两次核酸检测,至少需用 2 天时间,在这等待的时间内又会有多少人受到感染的威胁。所以制定的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不仅单凭病毒检测阴性便否定或除外其诊断,必须综合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重点是血常规)及胸部 CT 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为此于 2 月 13 日在原有诊断基础上又增添了临床诊断标准,这就是为什么一天之间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突然增加了 13 332 例的原因。这种做法很快便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总之,从流行病的角度来说,要想控制一场传染病的流行、蔓延,非常重要的是尽早发现并确定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性。然而这些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尤其是呼吸系统传染病更是如此。
最近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现在的关键是必须认真、切实地贯彻和落实习总书记的上述指示。
有人形象的把眼下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暴发和流行比作是一场大火,其波及范围之广,火势之严重,危害之大,持续时间之漫。为什么到目前为止疫情尚未出现顶峰和拐点,反而呈现一种胶着和艰难的局面,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其实此次疫情在初期已经有预警信号了,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麻木了,丧失了有效防控的大好时机。据健康报 2020 年 2 月 3 日报道,2019 年 12 月 26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就已发现一家 3 口人同时发生原因不明的肺炎,到 12 月 29 日,发生了 7 例原因不明的肺炎。他们将此疫情上报给武汉市和湖北省卫健委疾控处。而据健康报的报道,那时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已达 27 例,1 月 7 日增至 59 例(据说 59 例中发病高峰日为 12 月 12 日)。然而其后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武汉市和湖北省竟然没有相关疫情的监测报告,难道这个时期不明原因的肺炎销声匿迹了?李文亮医生勇敢地向社会发出警告,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和响应,反而被约谈和训诫。直到 1 月 20 日才开始报告确诊患者数为 198 例,及至 1 月 23 日上午武汉封城时,确诊病例猛增到 639 例。其后疫情完全失控。为什么会造成如此惨烈的疫情?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人们对这次疫情的认识不足,判断失误。由于种种原因,初期竟然错误地判断这种肺炎不会发生人传人,后来不得不承认可能发生有限人传人,外地出现肺炎患者都只是输入型病例。其实,众所周知,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引起人际间的传播实属必然。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人类社会中以前未曾发现的新型病毒,整个人类对其缺少免疫力,而有限人传人是指病毒只能在人际传播一代,如果人际间发生了二代以上的传播,则称为持续人传人。另外,过度强调输入型病例也有问题。这会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这些患者都是从外地来的,对本地人影响不大。其实这场疫情之所以迅速蔓延到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就是通过这种输入型病例(还有大量的隐性感染和潜伏期患者)造成的。由于输入型病例的进入,从而很快引发二三代病例,他们本身就是新的疾病源头。这些错误的说法表面上看,或者初衷似乎是为了减少人们的恐慌,其结果是麻痹了人们的警觉性,最后引发更大面积的恐慌,适得其反,后果更为严重。由于思想麻痹,一个多月的时间武汉不但没有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相反组织大型惠民活动和万家宴,十几万个家庭参与,而且 1 月 6 日至 10 日,1 月 11 日至 18 日又分别召开武汉市和湖北省两会,其情其景现在想起来令人后怕。直到 1 月 20 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此次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人们才开始觉醒和重视,然而为时已晚。
未雨必先绸缪,有备方能无患。尽管我们国家对于各种大型灾害(水灾、火灾、地震等)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然而这次前期对于新冠肺炎的应对应该是不合格的。从 2019 年 12 月下旬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到 2020 年 1 月 8 日初步判断此次疫情的病原为新型冠状病毒,再到 1 月 17 日正式确定这种肺炎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历时近 20 天。2020 年 1 月 20 日全国陆续投入战斗。由于事先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各种防护用品供不应求,医护人员严重短缺,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每日确诊的新增病例、疑似病例以百位数增多,而能收治这种传染病的定点医院数量,床位数极其有限,大量患者无法收治入院,只能居家隔离、观察,而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又缺乏相应的传染病隔离知识、技术和措施,即使有所了解,在家中对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也是极其困难的。这样势必造成肺炎聚集性发病。据北京日报 2020 年 1 月 12 日报道,此次疫情流行期间,湖北武汉 83% 的聚集性发病均发生在家中,其中一代患者占 22%,二代患者占 64%,还有出现第三代患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多家方舱医院的陆续投入使用,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可能逐步得到缓解。然而必须承认在这次疫情蔓延过程中,公共卫生系统准备严重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事也碰巧,2019 年年底到 2020 年 2 月正值传统春节,这期间全国范围人员大规模流动,还包括农民工返乡,学生放假,数以亿计的人员通过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往返于城市–城市,城市–乡村,以及乡村–城市。期间武汉市约有 500 万离开武汉到全国各地,这些人中肯定有一定比例的轻症或隐性感染者甚至病毒携带者,这样势必造成病毒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最后连人口稀少的西藏也未能幸免。近年来规模巨大,甚至超大的城市越来越多,交通日益发达,人员流动速度迅速提升。这固然有其有利一面,然而这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却是十分不利的。
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是个体感染后存在一个为时长短不等的潜伏期,这个时期内被感染者的体内虽然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病毒或细菌,但是并没有症状,常被视为正常人,然而这个时期被感染者可能向外界散发一定数量的病毒和细菌。据研究,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多为 2~7 天,最长可达 14 天,其间这些人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如果能提早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则可以减少这种病毒的传播机会。此外任何一种病毒的发病过程中总会有典型病例、重症和轻症以及隐性感染者。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的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正邪双方较量的结果是被感染者不发病或没有症状,或症状极其轻微,没有引起重视,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种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从而造成疾病的传播。
此次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与既往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发病后很少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多表现出发热、乏力、咳嗽,之后很快出现程度不同的肺炎。这必然会给病毒检测及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020 年 2 月 4 日,健康报报道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等发现一些患者咽拭子病毒检测阴性,但病情却持续加重,胸部 CT 检查明显异常。他们怀疑冠状病毒已经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泡。后来对 7 例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将灌洗液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检测,证实冠状病毒阳性。这就提示目前所采用的鼻咽拭子采样进行病毒检测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病毒检测阴性可能属于假阴性,而这些假阴性的患者依旧会成为传染源。然而这个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一则在目前这样疫情大面积蔓延情况下全面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进行肺泡灌洗根本无法实施,同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又是一种有创检查操作,这种操作本身就可能会造成病毒的传播,风险极大。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病毒检测问题。现阶段检查冠状病毒的方法有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其中核酸检测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病毒基因检测。据了解,目前采用的鼻咽拭子核酸检测的阳性率≤50%。大家对此可能不理解。其实任何一种核酸检测技术的检出率都不可能达到 100%,出现假阴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各种检查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此外,病毒的检出率可能与患者病情进展阶段,实验室技术条件,取材方法和检测技术操作规范性相关。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只有当患者待测样本中病毒数量达到一定水平,试剂盒才能检测出来,这就是每种试剂盒的最低检测极限。最低检测极限越低,其敏感性越高,但永远达不到 100%。所以现有的病毒检测方法本身肯定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如果仅仅以此作为判断,就会出现临床上的错判,这样不仅会使这类患者得不到应有的观察和治疗,还会使这些患者继续向外散发病毒,从而产生更多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患者。同时还应看到,每个患者进行两次核酸检测,至少需用 2 天时间,在这等待的时间内又会有多少人受到感染的威胁。所以制定的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不仅单凭病毒检测阴性便否定或除外其诊断,必须综合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重点是血常规)及胸部 CT 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为此于 2 月 13 日在原有诊断基础上又增添了临床诊断标准,这就是为什么一天之间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突然增加了 13 332 例的原因。这种做法很快便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总之,从流行病的角度来说,要想控制一场传染病的流行、蔓延,非常重要的是尽早发现并确定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性。然而这些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尤其是呼吸系统传染病更是如此。
最近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现在的关键是必须认真、切实地贯彻和落实习总书记的上述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