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向天新, 刘家明, 许飞, 程娜, 刘洋, 钱克俭, 张伟. 江西地区 49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2): 154-160. doi: 10.7507/1671-6205.202002070 复制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汉市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于 2020 年 2 月 11 日将其命名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缩写为 COVID-19。新冠肺炎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1]。截止 2 月 10 日,全国累计报道确诊病例 3 万余例,累计死亡病例 1 千余例,死亡率为 2.7%。
我院作为江西省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收治了全省最早一批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自 2020 年 1 月 21 日收治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至 1 月 27 日首例患者治愈出院。为分析我院早期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例特点,为江西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我们收集了 2020 年 1 月 21 至 27 日在我院住院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了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 年 1 月 21 至 27 日,我院总共收治 49 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男 33 例,女 16 例,年龄 18~78 岁。46 例(93.9%)患者有明确的武汉旅居史或武汉人员接触史。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关于新冠肺炎诊断标准:(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2)具备相应的临床表现:发热;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3)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①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 SARS-CoV-2 核酸阳性;②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 SARS-CoV-2 高度同源[2]。按其中的临床分型方法,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三类。本院所有确诊病例均采用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症状及病情演变。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凝血、T 细胞亚群等实验室检查;胸部 CT。对比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的形式表示,两组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特点
49 例患者中,普通型患者 40 例,重型/危重型患者 9 例。男女性别比为 2.06∶1,平均年龄 42.9 岁。平均发病潜伏期为 4.7 d。首发症状以发热(78.7%)、咳嗽(38.8%)、乏力(18.4%)为主,部分患者有畏寒(16.3%)、咽痛/咽部不适(14.9%)、头痛/头晕(12.2%)、腹泻(4.1%)等症状。3 例患者入院时无明显症状,仅因感染患者接触史来就诊,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收入院。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 6.7 d。6.1%(3 例)的患者有吸烟史,28.6%(14 例)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表 1)。


重型/危重型与普通型患者相比,平均年龄更大(重型/危重型:53.0 岁,普通型:40.6 岁,P=0.023);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更长(重型/危重型:9.1 d,普通型:5.9 d,P=0.002);而入院平均舒张压更低[重型/危重型:69.1 mm Hg,普通型:80.7 mm Hg,P=0.013)]。此外,重型/危重型患者内科合并症的比例为 66.7%,明显高于普通型患者(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2.2 实验室检查特点
实验室检查方面,确诊病例普遍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下降、钙离子浓度降低;乳酸脱氢酶、ESR、CRP、血清淀粉样蛋白 A 升高;而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出现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胆红素和转氨酶的升高。但降钙素、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表 2、3)。




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P=0.039)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0.014)明显升高;白蛋白(P<0.001)、钙离子浓度(P=0.001)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P<0.001);ESR(P=0.001)、CRP(P=0.010)和血清淀粉样蛋白 A(P=0.040)明显升高;而 CD3+(P<0.001)、CD4+(P=0.012)、CD8+(P=0.006)均显著下降。上述数值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 2、3)。
此外,ABO 血型在感染患者中也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发现,患者中 A 型血的占比最高(48.9%),明显高于 B 型(24.4%)、O 型(24.4%)和 AB 型(2.2%)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1)。
2.3 肺部 CT 特征
49 例患者中,47 例(95.9%)出现了单发或散在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图 1),部分患者出现了实变影和支气管充气征等,以中下叶胸膜下为著。病灶累及范围广,平均累及 2.8 个肺叶。2 例(4.1%)患者入院时肺部无明显表现,但在病情进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斑片状磨玻璃样改变(图 2)。重型/危重型患者与普通型患者相比,肺部 CT 显示病灶范围更广(平均累及 3.4 个肺叶)(图 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

女性,43 岁,发热 1 d 入院。双肺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

女性,37 岁,发热、乏力 6 d 入院。入院时,双肺散在斑片状渗出影(a、b);入院第 5 天,双肺可见斑片状渗出影(c、d);入院第 9 天,双肺 CT 提示条索状改变(e、f)

男性,55 岁,因咳嗽、咳痰、发热 12 d,呼吸困难 2 d 入院。双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
3 讨论
自 2019 年 12 月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播散至全国各省世界各地,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研究已经明确,引起此次疫情的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2。冠状病毒属于单股正链 RNA 病毒。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有 6 种[3-4],包括 HCoV-229E、HCoV-OC43、SARSr-CoV、HCoV-NL63、HCoV-HKU1 和 MERSr-CoV。而本次武汉暴发的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属于 β 属的 SARS-CoV-2,属于第 7 种[5]。研究显示,SARS-CoV-2 与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 85% 以上[2]。
SARS-CoV-2 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发生人际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一般为 3~7 d,最长不超过 14 d[6]。与 SARS 不同之处在于,新冠肺炎在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7]。Chan 等[8]通过对一个旅居武汉的家庭 6 人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新冠肺炎可在医院和家庭环境中发生人际传播。
Huang 等[9]于 1 月 24 日首次报道了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的 41 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同时比较了普通患者和转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结果显示,73% 的感染者为男性,32% 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中位年龄为 49 岁。发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98%)、咳嗽(76%)和肌痛/乏力(44%)。63% 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所有患者胸部 CT 均出表现异常。进一步分析显示,与普通患者相比,转入 ICU 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7、IL-10、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 γ 诱导蛋白 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明显升高。
随后,Chen 等[10]于 1 月 30 日再次报道了 99 例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住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结果发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平均年龄为 55.5 岁。51% 的患者具有慢性基础疾病,有合并症的中老年患者更易感 SARS-CoV-2。临床症状方面,发热(83%)、咳嗽(82%)、气短(31%)为最常见的症状。胸部 CT 显示,75% 的患者出现了双肺的炎性改变,表现为多叶段的高密度小斑片影和磨玻璃影。实验室检查提示,98% 的患者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35% 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且淋巴细胞降低的患者预后较差。
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 Wang 等[11]分析了该院收治的 138 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54.3% 的患者为男性,中位年龄为 56 岁。常见症状为发热(98.6%)、乏力(69.6%)和干咳(59.4%)。41.3% 的患者为院内感染发病,包括 40 例医务工作者。58% 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9.9% 的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26.1% 的患者转入 ICU 治疗。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呼吸困难的中位时间为 5.0 d。与普通患者相比,ICU 的患者年龄更大,更容易出现并发症(72.2%)。
上述文献报道的均是武汉疫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而对于武汉地位以外其他省市发生的新冠肺炎临床特征文献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分析了我院收治的江西地区首批新冠肺炎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
本组 49 例患者中,93.9% 的患者有明确的武汉旅居史或武汉人员接触史,说明江西地区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主要是由武汉输入为主。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似,江西地区新冠肺炎患者也是男性居多(67.3%)。患者平均年龄为 42.9 岁,说明年轻患者增多,各年龄段均对病毒易感。本组患者发病症状也以发热、咳嗽、乏力最多见,但有 3 例患者入院时无症状,而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提示部分患者发病早期无症状,是潜在的传播源,需做好隔离。同样,本组患者也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乳酸脱氢酶、ESR、CRP 升高。与文献报道不同之处在于,本组患者血清钙离子浓度下降、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提示 SARS-CoV-2 造成的淋巴细胞较少,主要是消耗 T 淋巴细胞亚群。此外,我们发现本组患者中,A 型血的占比高达 48.9%,提示 A 型血患者可能更易感 SARS-CoV-2。影像学方面,本组患者的肺部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但发病时以多肺叶受累为主,平均累及 2.8 个肺叶。另外,2 例患者入院时肺部无异常表现,提示部分新冠肺炎早期肺部损害不明显,应注意避免漏诊。
进一步比较普通型肺炎和重型/危重型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发现,重型/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就诊时间更晚、内科合并症更多,提示这类患者更容易进展为重型/危重型肺炎。此外,本组重型/危重型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ESR、CRP 升高更为明显(P<0.05),提示重型/危重型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更为剧烈,治疗中需注意加强抗炎治疗。影像学方面,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肺部病灶受累范围都很广,提示新冠肺炎早期即可造成多肺炎损伤。
综上所述,江西地区首批发病的新冠肺炎以武汉输入为主。发病男性居多,症状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乳酸脱氢酶、ESR、CRP 升高;同时血清钙离子浓度和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肺部表现早期多肺叶受累,部分患者早期肺部无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就诊时间更晚、内科合并症更多、全身炎症反应更为剧烈。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汉市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于 2020 年 2 月 11 日将其命名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缩写为 COVID-19。新冠肺炎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1]。截止 2 月 10 日,全国累计报道确诊病例 3 万余例,累计死亡病例 1 千余例,死亡率为 2.7%。
我院作为江西省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收治了全省最早一批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自 2020 年 1 月 21 日收治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至 1 月 27 日首例患者治愈出院。为分析我院早期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例特点,为江西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我们收集了 2020 年 1 月 21 至 27 日在我院住院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了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 年 1 月 21 至 27 日,我院总共收治 49 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男 33 例,女 16 例,年龄 18~78 岁。46 例(93.9%)患者有明确的武汉旅居史或武汉人员接触史。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关于新冠肺炎诊断标准:(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2)具备相应的临床表现:发热;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3)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①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 SARS-CoV-2 核酸阳性;② 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 SARS-CoV-2 高度同源[2]。按其中的临床分型方法,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三类。本院所有确诊病例均采用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症状及病情演变。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凝血、T 细胞亚群等实验室检查;胸部 CT。对比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的形式表示,两组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特点
49 例患者中,普通型患者 40 例,重型/危重型患者 9 例。男女性别比为 2.06∶1,平均年龄 42.9 岁。平均发病潜伏期为 4.7 d。首发症状以发热(78.7%)、咳嗽(38.8%)、乏力(18.4%)为主,部分患者有畏寒(16.3%)、咽痛/咽部不适(14.9%)、头痛/头晕(12.2%)、腹泻(4.1%)等症状。3 例患者入院时无明显症状,仅因感染患者接触史来就诊,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收入院。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 6.7 d。6.1%(3 例)的患者有吸烟史,28.6%(14 例)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表 1)。


重型/危重型与普通型患者相比,平均年龄更大(重型/危重型:53.0 岁,普通型:40.6 岁,P=0.023);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更长(重型/危重型:9.1 d,普通型:5.9 d,P=0.002);而入院平均舒张压更低[重型/危重型:69.1 mm Hg,普通型:80.7 mm Hg,P=0.013)]。此外,重型/危重型患者内科合并症的比例为 66.7%,明显高于普通型患者(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2.2 实验室检查特点
实验室检查方面,确诊病例普遍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下降、钙离子浓度降低;乳酸脱氢酶、ESR、CRP、血清淀粉样蛋白 A 升高;而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出现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胆红素和转氨酶的升高。但降钙素、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表 2、3)。




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P=0.039)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0.014)明显升高;白蛋白(P<0.001)、钙离子浓度(P=0.001)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P<0.001);ESR(P=0.001)、CRP(P=0.010)和血清淀粉样蛋白 A(P=0.040)明显升高;而 CD3+(P<0.001)、CD4+(P=0.012)、CD8+(P=0.006)均显著下降。上述数值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 2、3)。
此外,ABO 血型在感染患者中也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发现,患者中 A 型血的占比最高(48.9%),明显高于 B 型(24.4%)、O 型(24.4%)和 AB 型(2.2%)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1)。
2.3 肺部 CT 特征
49 例患者中,47 例(95.9%)出现了单发或散在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图 1),部分患者出现了实变影和支气管充气征等,以中下叶胸膜下为著。病灶累及范围广,平均累及 2.8 个肺叶。2 例(4.1%)患者入院时肺部无明显表现,但在病情进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斑片状磨玻璃样改变(图 2)。重型/危重型患者与普通型患者相比,肺部 CT 显示病灶范围更广(平均累及 3.4 个肺叶)(图 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

女性,43 岁,发热 1 d 入院。双肺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

女性,37 岁,发热、乏力 6 d 入院。入院时,双肺散在斑片状渗出影(a、b);入院第 5 天,双肺可见斑片状渗出影(c、d);入院第 9 天,双肺 CT 提示条索状改变(e、f)

男性,55 岁,因咳嗽、咳痰、发热 12 d,呼吸困难 2 d 入院。双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
3 讨论
自 2019 年 12 月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播散至全国各省世界各地,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研究已经明确,引起此次疫情的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2。冠状病毒属于单股正链 RNA 病毒。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有 6 种[3-4],包括 HCoV-229E、HCoV-OC43、SARSr-CoV、HCoV-NL63、HCoV-HKU1 和 MERSr-CoV。而本次武汉暴发的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属于 β 属的 SARS-CoV-2,属于第 7 种[5]。研究显示,SARS-CoV-2 与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 85% 以上[2]。
SARS-CoV-2 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发生人际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一般为 3~7 d,最长不超过 14 d[6]。与 SARS 不同之处在于,新冠肺炎在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7]。Chan 等[8]通过对一个旅居武汉的家庭 6 人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新冠肺炎可在医院和家庭环境中发生人际传播。
Huang 等[9]于 1 月 24 日首次报道了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的 41 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同时比较了普通患者和转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结果显示,73% 的感染者为男性,32% 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中位年龄为 49 岁。发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98%)、咳嗽(76%)和肌痛/乏力(44%)。63% 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所有患者胸部 CT 均出表现异常。进一步分析显示,与普通患者相比,转入 ICU 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7、IL-10、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 γ 诱导蛋白 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明显升高。
随后,Chen 等[10]于 1 月 30 日再次报道了 99 例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住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结果发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平均年龄为 55.5 岁。51% 的患者具有慢性基础疾病,有合并症的中老年患者更易感 SARS-CoV-2。临床症状方面,发热(83%)、咳嗽(82%)、气短(31%)为最常见的症状。胸部 CT 显示,75% 的患者出现了双肺的炎性改变,表现为多叶段的高密度小斑片影和磨玻璃影。实验室检查提示,98% 的患者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35% 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且淋巴细胞降低的患者预后较差。
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 Wang 等[11]分析了该院收治的 138 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54.3% 的患者为男性,中位年龄为 56 岁。常见症状为发热(98.6%)、乏力(69.6%)和干咳(59.4%)。41.3% 的患者为院内感染发病,包括 40 例医务工作者。58% 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9.9% 的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26.1% 的患者转入 ICU 治疗。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呼吸困难的中位时间为 5.0 d。与普通患者相比,ICU 的患者年龄更大,更容易出现并发症(72.2%)。
上述文献报道的均是武汉疫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而对于武汉地位以外其他省市发生的新冠肺炎临床特征文献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分析了我院收治的江西地区首批新冠肺炎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
本组 49 例患者中,93.9% 的患者有明确的武汉旅居史或武汉人员接触史,说明江西地区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主要是由武汉输入为主。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似,江西地区新冠肺炎患者也是男性居多(67.3%)。患者平均年龄为 42.9 岁,说明年轻患者增多,各年龄段均对病毒易感。本组患者发病症状也以发热、咳嗽、乏力最多见,但有 3 例患者入院时无症状,而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提示部分患者发病早期无症状,是潜在的传播源,需做好隔离。同样,本组患者也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乳酸脱氢酶、ESR、CRP 升高。与文献报道不同之处在于,本组患者血清钙离子浓度下降、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提示 SARS-CoV-2 造成的淋巴细胞较少,主要是消耗 T 淋巴细胞亚群。此外,我们发现本组患者中,A 型血的占比高达 48.9%,提示 A 型血患者可能更易感 SARS-CoV-2。影像学方面,本组患者的肺部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但发病时以多肺叶受累为主,平均累及 2.8 个肺叶。另外,2 例患者入院时肺部无异常表现,提示部分新冠肺炎早期肺部损害不明显,应注意避免漏诊。
进一步比较普通型肺炎和重型/危重型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发现,重型/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就诊时间更晚、内科合并症更多,提示这类患者更容易进展为重型/危重型肺炎。此外,本组重型/危重型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ESR、CRP 升高更为明显(P<0.05),提示重型/危重型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更为剧烈,治疗中需注意加强抗炎治疗。影像学方面,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肺部病灶受累范围都很广,提示新冠肺炎早期即可造成多肺炎损伤。
综上所述,江西地区首批发病的新冠肺炎以武汉输入为主。发病男性居多,症状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乳酸脱氢酶、ESR、CRP 升高;同时血清钙离子浓度和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肺部表现早期多肺叶受累,部分患者早期肺部无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就诊时间更晚、内科合并症更多、全身炎症反应更为剧烈。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