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蓉, 谢伶俐, 杜鹏, 范慧倩, 宋明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96 例临床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2): 144-147. doi: 10.7507/1671-6205.202002066 复制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其病原体 SARS-CoV-2 是已知的冠状病毒家族中第 7 个能够感染人类的成员[1-2],世界卫生组织将其造成的疾病命名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缩写为 COVID-19。新冠肺炎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3]。本研究收集了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 月 14 日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并出院的 96 例临床诊断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并比较轻型、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在一般状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间的区别,希望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可能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长江航运总医院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 月 14 日临床诊断新冠肺炎的出院患者病例 96 例,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均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4],患者至少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具有流行病学史,具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且均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全部病例住院期间均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但仅部分病例核酸检测阳性。
1.2 方法
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4]的临床分型,将收集的病例根据出院诊断情况分为两组:轻症组包括普通型、轻型病例,重症组包括重型、危重型病例。采取病例报告表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临床表现如症状、既往史、实验室检查、CT 结果,以及预后等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其中,BMI 18.5~23.9 kg/m2 者为体型正常者,≥24 kg/m2 者为肥胖者,<18.5 kg/m2 者为偏瘦者。
1.3 统计学方法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校正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96 例病例中男 46 例(47.9%),女 50 例(52.1%)。年龄≤30 岁患者 5 例(5.2%),30~60 岁(包括 60 岁)患者 32 例(33.3%),>60 岁(老年)患者 59 例(61.5%)。体型正常者 50 例(52.1%),肥胖者 44 例(45.8%),偏瘦者 2 例(2.1%)。其中,轻症组 42 例(43.8%),重症组 54 例(56.2%)。
2.2 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
本组病例中,发热 71 例(74.0%),咳嗽 70 例(72.9%),乏力 45 例(46.9%),腹泻 11 例(11.5%),单纯头痛 2 例(2.1%)。合并高血压 50 例(52.1%),合并糖尿病 25 例(26.1%),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仅 15 例(15.6%),合并冠心病 5 例(5.2%),合并胃炎 5 例(5.2%),合并甲亢 2 例(2.1%),合并肝癌 1 例(1.0%),合并肝硬化 1 例(1.0%),合并静脉血栓 2 例(2.1%),合并脑梗死 3 例(3.1%),合并肾炎 1 例(1.0%)。入院查动脉血氧分压<8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 47 例(49.0%)。指血氧饱和度≤93% 者 29 例(30.2%)。血 pH 值偏碱性(>7.45)47 例(49.0%),pH 值正常(7.35~7.45)46 例(47.9%),pH 值偏酸性(<7.35)3 例(3.1%)。D-二聚体升高 44 例(45.8%),正常 52 例(54.2%)。CT 表现中 89 例(92.7%)患者表现为双肺病变,单侧肺部病变 7 例(7.3%),双侧胸腔积液 5 例(5.2%),胸腔积液者均合并有冠心病。患者自发病至住院时间最短 1 d,最长 14 d,平均(6.1±2.6)d,患者住院时间最短 6 d,最长 35 d,平均住院日(15.7±6.3)d。其中 10 例死亡,死亡病例年龄均在 80 岁以上,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2.3 轻症组与重症组比较
重症组中男性患者比例更高,年龄>60 岁患者比例更高,肥胖患者比例更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1。

轻症组与重症组出现发热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咳嗽患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入院时动脉血氧分压存在明显差别。两组患者 pH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中 D-二聚体异常者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2。

重症组中合并高血压明显多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中合并糖尿病者不多,但重症组中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合并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比例不高,而且轻症组与重症组间也无明显差异。结果见表 3。

3 讨论
新冠肺炎目前已蔓延至全国及世界很多国家[5-8],分析其临床特点,识别疾病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高危因素,能够指导临床决策,有利于早日控制疫情。
在统计分析的 96 例病例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以年龄大于 60 岁的老年患者居多,体型肥胖者占比较多,病例中临床分型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偏高,但大多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多可好转出院,本组病例中存在 10 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年龄均在 80 岁以上,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有接近一半的患者入院时即存在低氧血症表现,部分患者入院时一般状况尚好,但随病情进展,较为迅速的出现呼吸急促、低氧血症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休克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本组病例中均存在典型病毒性肺炎的影像表现[9-11]: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多数病灶内纹理呈网格状(铺路石征),以双肺病变者居多(92.7%),少数患者出现双侧胸腔积液(5.2%)表现,而且出现胸腔积液表现者均合并冠心病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12]。这可能由于这部分患者容易进展为心衰,随后出现胸腔积液表现。
入院完善动脉血气分析检查中近乎一半(49.0%)患者存在低氧血症,此部分病例入院时即表现为重型,需要积极进行氧疗,多数患者经过氧疗后可以改善低氧血症情况。血 pH>7.45 者高达 49.0%,这可能由于很多患者存在呼吸急促表现,过度通气导致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的[13]。
在轻症组与重症组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重症组病例中男性患者、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占比较高,之前文献报道新冠肺炎总体发病中男性患者较多[14],但具体机制目前不清楚。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重症组中出现咳嗽症状患者占比较高,重症组患者多数患者在入院时即表现出低氧血症,这可能与本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而且疾病的进展速度较一般流感更为迅速有关[15]。
D-二聚体在正常人体中小于 280 ng/mL,正常情况下甚至难以测得[16]。D-二聚体在炎症的出现与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当身体被感染时,机体释放多种炎症因子,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激活凝血系统,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导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7]。当 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或机械通气风险会增加[18]。本组病例中入院时 D-二聚体升高者多达 44 例(45.8%),而且在重症组中入院测得 D-二聚体升高者比例明显多于轻症组。
新冠肺炎的既往报道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比较高,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率较低[19]。本研究中也存在这样的特点,而且我们发现重症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轻症组,但是具体机制目前不清楚。
总之,新冠肺炎住院病例中老年、重型病例较多,合并症中以高血压者占比较高。男性、老年患者、肥胖患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即存在低氧血症者疾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这些高危因素要及时辨别、重点关注,这样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帮助。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其病原体 SARS-CoV-2 是已知的冠状病毒家族中第 7 个能够感染人类的成员[1-2],世界卫生组织将其造成的疾病命名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缩写为 COVID-19。新冠肺炎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3]。本研究收集了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 月 14 日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并出院的 96 例临床诊断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并比较轻型、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在一般状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间的区别,希望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可能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长江航运总医院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 月 14 日临床诊断新冠肺炎的出院患者病例 96 例,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均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4],患者至少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具有流行病学史,具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且均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全部病例住院期间均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但仅部分病例核酸检测阳性。
1.2 方法
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4]的临床分型,将收集的病例根据出院诊断情况分为两组:轻症组包括普通型、轻型病例,重症组包括重型、危重型病例。采取病例报告表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临床表现如症状、既往史、实验室检查、CT 结果,以及预后等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其中,BMI 18.5~23.9 kg/m2 者为体型正常者,≥24 kg/m2 者为肥胖者,<18.5 kg/m2 者为偏瘦者。
1.3 统计学方法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校正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96 例病例中男 46 例(47.9%),女 50 例(52.1%)。年龄≤30 岁患者 5 例(5.2%),30~60 岁(包括 60 岁)患者 32 例(33.3%),>60 岁(老年)患者 59 例(61.5%)。体型正常者 50 例(52.1%),肥胖者 44 例(45.8%),偏瘦者 2 例(2.1%)。其中,轻症组 42 例(43.8%),重症组 54 例(56.2%)。
2.2 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
本组病例中,发热 71 例(74.0%),咳嗽 70 例(72.9%),乏力 45 例(46.9%),腹泻 11 例(11.5%),单纯头痛 2 例(2.1%)。合并高血压 50 例(52.1%),合并糖尿病 25 例(26.1%),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仅 15 例(15.6%),合并冠心病 5 例(5.2%),合并胃炎 5 例(5.2%),合并甲亢 2 例(2.1%),合并肝癌 1 例(1.0%),合并肝硬化 1 例(1.0%),合并静脉血栓 2 例(2.1%),合并脑梗死 3 例(3.1%),合并肾炎 1 例(1.0%)。入院查动脉血氧分压<8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 47 例(49.0%)。指血氧饱和度≤93% 者 29 例(30.2%)。血 pH 值偏碱性(>7.45)47 例(49.0%),pH 值正常(7.35~7.45)46 例(47.9%),pH 值偏酸性(<7.35)3 例(3.1%)。D-二聚体升高 44 例(45.8%),正常 52 例(54.2%)。CT 表现中 89 例(92.7%)患者表现为双肺病变,单侧肺部病变 7 例(7.3%),双侧胸腔积液 5 例(5.2%),胸腔积液者均合并有冠心病。患者自发病至住院时间最短 1 d,最长 14 d,平均(6.1±2.6)d,患者住院时间最短 6 d,最长 35 d,平均住院日(15.7±6.3)d。其中 10 例死亡,死亡病例年龄均在 80 岁以上,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2.3 轻症组与重症组比较
重症组中男性患者比例更高,年龄>60 岁患者比例更高,肥胖患者比例更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1。

轻症组与重症组出现发热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咳嗽患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入院时动脉血氧分压存在明显差别。两组患者 pH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中 D-二聚体异常者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2。

重症组中合并高血压明显多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中合并糖尿病者不多,但重症组中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合并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比例不高,而且轻症组与重症组间也无明显差异。结果见表 3。

3 讨论
新冠肺炎目前已蔓延至全国及世界很多国家[5-8],分析其临床特点,识别疾病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高危因素,能够指导临床决策,有利于早日控制疫情。
在统计分析的 96 例病例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以年龄大于 60 岁的老年患者居多,体型肥胖者占比较多,病例中临床分型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偏高,但大多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多可好转出院,本组病例中存在 10 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年龄均在 80 岁以上,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有接近一半的患者入院时即存在低氧血症表现,部分患者入院时一般状况尚好,但随病情进展,较为迅速的出现呼吸急促、低氧血症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休克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本组病例中均存在典型病毒性肺炎的影像表现[9-11]: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多数病灶内纹理呈网格状(铺路石征),以双肺病变者居多(92.7%),少数患者出现双侧胸腔积液(5.2%)表现,而且出现胸腔积液表现者均合并冠心病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12]。这可能由于这部分患者容易进展为心衰,随后出现胸腔积液表现。
入院完善动脉血气分析检查中近乎一半(49.0%)患者存在低氧血症,此部分病例入院时即表现为重型,需要积极进行氧疗,多数患者经过氧疗后可以改善低氧血症情况。血 pH>7.45 者高达 49.0%,这可能由于很多患者存在呼吸急促表现,过度通气导致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的[13]。
在轻症组与重症组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重症组病例中男性患者、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占比较高,之前文献报道新冠肺炎总体发病中男性患者较多[14],但具体机制目前不清楚。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重症组中出现咳嗽症状患者占比较高,重症组患者多数患者在入院时即表现出低氧血症,这可能与本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而且疾病的进展速度较一般流感更为迅速有关[15]。
D-二聚体在正常人体中小于 280 ng/mL,正常情况下甚至难以测得[16]。D-二聚体在炎症的出现与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当身体被感染时,机体释放多种炎症因子,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激活凝血系统,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导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7]。当 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或机械通气风险会增加[18]。本组病例中入院时 D-二聚体升高者多达 44 例(45.8%),而且在重症组中入院测得 D-二聚体升高者比例明显多于轻症组。
新冠肺炎的既往报道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比较高,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率较低[19]。本研究中也存在这样的特点,而且我们发现重症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轻症组,但是具体机制目前不清楚。
总之,新冠肺炎住院病例中老年、重型病例较多,合并症中以高血压者占比较高。男性、老年患者、肥胖患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即存在低氧血症者疾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这些高危因素要及时辨别、重点关注,这样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帮助。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