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冯梅, 吴颖, 吴小玲, 朱晶, 张焱林, 宋志芳, 谢莉, 张耀之, 何国庆, 江雪, 冯佩璐, 银玲, 蔡琳, 吴孝文, 漆贵华, 彭云耀, 张茂杰, 蒋艳, 李玲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支援医疗队护理团队建设.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0, 19(2): 137-140. doi: 10.7507/1671-6205.202002013 复制
2019 年 12 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截止 2020 年 2 月 5 日 24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确诊病例 28 018 例。作为呼吸道传染疾病,新冠肺炎带给人们的是恐惧,是灾难。大难当下,华西人充分发挥了大爱无疆的精神,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我院快速集结第一批医护技团队于 2020 年 1 月 25 日奔赴武汉救援。现作为第一批支援医疗团队,我们对此次抗疫支援的准备和实施有一些管理的体会,现分享如下,希望在进一步的疫情抗击支援活动安排中有所帮助。
1 规范的人员培训
1.1 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培训
为避免医护人员防护不当导致感染,医院组织专业人员岗前指导和演示防护用品使用,强调帽子、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以及面屏的穿脱顺序。从职业暴露风险看,脱防护用品时更加危险,要求所有医疗队队员积极练习,人人操作过关。
1.2 防护意识的培训
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可以持续人传染人,其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患者的体液、大小便不排除含有病毒,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尚待明确[1]。因此,队员必须有强烈的防护意识,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措施。接触高危环境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区域后进行手卫生,或采取间接方式接触上述环境。不要随意用手挖鼻孔、耳道和揉眼睛。口罩作为最重要的防护屏障,要求队员在外出的任何时候都要规范佩戴口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医疗队队员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武汉期间以及返回后健康隔离期间,均有可能是处于潜伏期的潜在感染者。因此,为了避免医护人员群发感染,队员居住环境最好单间,每日进行房间消毒,严禁休息时候串门、聚会。实施分餐制,避免桌餐。减少见面会议,建议尽可能采取微信群或者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工作讨论。
1.3 防护用品的规范使用
防护用品的规范使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2]。一旦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或患者其他分泌物污染,以及出现使用意外,如衣服、手套破损,面屏掉落等,需立即重新按规范流程更换。
1.3.1 口罩
N95 口罩密闭性强,缺点是不防水,潮湿后需及时更换,普通外科口罩外层有防水作用,因此,建议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时佩戴双层口罩(N95+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外出环境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即可。口罩建议 4 小时更换一次。口罩佩戴注意事项:(1)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塑型,操作时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鼻夹,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自身鼻梁的形状塑型。(2)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3)口罩佩戴松紧适宜,佩戴前可在受压部位涂抹润肤霜,保持局部滋润,或局部喷液体敷料保护,避免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另外,具有厚度的减压敷料的使用效果有待考证,可能会影响口罩的气密性。(4)摘口罩时,不要用手触碰口罩外层,用手捏住口罩的系带丢弃至医疗垃圾桶。
1.3.2 医用防护服
选择合适自己体型的尺码,切勿为了美观选择小码,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撕裂导致暴露。在穿戴好防护用品执行治疗时,注意周围环境评估,避免防护服在治疗车、门把手、床档等地方划破。
1.3.3 手套
进入隔离病房需双层手套。根据手的大小选择合适尺码的手套,太大会导致操作过程中手套脱落,导致暴露。但也切忌因为怕手套脱落选择太小的手套,会导致手部血液循环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因此,脱掉手套后必须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先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再用灭菌洗手液流动水下洗手。
1.3.4 护目镜
护目镜最大的问题在于容易起雾,影响视野。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在佩戴前用洗手液均匀地在护目镜内面涂抹薄薄一层,再用擦手纸擦干即可。进行高风险操作或侵入性操作前建议使用护目镜。
1.3.5 面屏
佩戴面屏可以有效隔绝大部分微粒,但面屏若佩戴过紧,会因为头部血供不足,出现头晕、头痛现象。因此,佩戴时松紧适宜。
1.3.6 帽子
进入隔离病房戴双层帽子。女生注意头发需完全藏入帽子,建议使用系带式口罩,帽子可以完全遮住耳朵。
1.4 规范手卫生
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已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75% 酒精、含氯消毒液等能有效杀灭病毒,因此,在病房执行操作前后,建议使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进行手消毒(手套外消毒,双层手套不能摘除)。
2 建立标准化医疗队补给物资清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武汉作为疫区,防疫和医疗物资紧缺,为不给武汉增加负担,同时保障医疗队的必须物资供应,建议在医疗队出发前,制定标准化物资计划清单,具体包括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和药品清单。
2.1 防护物资清单
根据标准预防要求,防护用品的最佳穿戴时间以及医疗队队员预计的人数和排班模式准备,必备防护物资清单见表 1,具体数量按每人每 4 小时需求配备。

2.2 生活物资清单
生活物资清单见表 2。

2.3 药品及检测设备清单
虽然理想状态是医护人员零感染,但是参与救治的患者都是阳性确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密切接触,医护人员仍有职业暴露的风险存在,且已有医护人员感染先例。为了让队员能第一时间得到规范治疗,需根据新冠肺炎治疗要求准备相应的药品,包括抗病毒药品、抗菌药品、退烧药以及普通感冒药。同时,医疗队需准备体温计和血氧饱和仪,以便早期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具体清单见表 3。

2.4 后勤物资供应联络网
建立完善的后勤物资供应联络网,根据一线需求,及时补充供应物资。物资使用均登记造册,每日登记收支情况,以便下一批队员交接。合理使用物资,避免浪费。
3 支援医院工作模式探讨
根据对口支援医院的规模以及管理方式,支援工作模式分为两种。
3.1 全托管式工作模式
非典期间的北京小汤山医院和本次武汉疫情的火神山医院均为全托管式,作为特殊新建医院,医院原本没有医护人员和后勤团队,整个医院医护技人员和后勤管理团队均为新建,医疗队直接进驻接收患者。
3.2 联合救治工作模式
联合模式多使用于改建医院,医院前身为普通综合医院,疫情发生后指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我院第一批医疗队成员进驻武汉后,在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安排下,采取的是联合救治工作模式。支援医疗队同定点收治医院医护工作人员深度协作,在临床医疗护理、共同学习进步、后勤物资保障、对外联络等多方面有序开展工作。既能保证优质的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疗护理服务,同时最大程度上缩短了支援医疗队伍适应定点医院环境,熟悉相关流程的时间消耗,争分夺秒救治病患。
4 病房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落实
(1)根据病房收治患者的病情轻重,界定普通病房或者重症病房,根据病床设置合理安排人力,做好设备物资计划。
(2)根据病房特点和工作模式,制定相应工作制度,设置院感兼职护士,制定院感控制具体措施,强调院感管理规范。
(3)梳理工作流程,鉴于新冠肺炎的传染病属性及国家建议的防护方案[3],改变原有工作流程,集中治疗时间,操作限定在能顺利完成该项操作的最少医护人员人数。因多层防护,且气密性强,医护人员多会出现胸闷、憋气现象,建议行走时减慢速度。为保障医护人员身体健康,保证正常生理需求(饮水、解便),兼顾防护物资的合理使用,建议排班为每 4 小时一班。联合救治工作模式的科室,在坚持核心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尊重当地医院规章流程,双方友好合作。
(4)做好患者用物的管理,患者使用水银体温计监测体温,体温计固定于床旁,出院后终末处置,不再回收复用。一次性耗材(呼吸机管路、呼吸球囊等)严格一次性使用。为避免布类浆洗消毒不严格,建议使用一次性床上用品套装,更换后按医用垃圾处置。
5 护士授权赋能
支援医疗队工作强度高,职业暴露风险大,工作环境复杂,并非一人之力能应对,对团队护理成员进行授权赋能和团队建设,是应对压力型环境的必要过程[4]。
5.1 鼓励护士参与管理
鼓励各年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与决策,例如设置兼职感控护士、阳光天使(心理护理)、物资管理护士,使其参与到整个科室的院感控制、职业防护、心理干预等方面,让护理团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得到解决和认可。护理管理者在其中承担起协调者的身份[5],促进团队内各专业成员的沟通和协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5.2 入党积极分子推荐,提高队员的荣誉感
医疗队建立临时党支部,结合个人意愿,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提高队员的荣誉高和积极性,让更多的护士加入到党组织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5.3 及时正向反馈
疫区一线工作艰苦,除了病房的治疗工作,常常会有物资清点、分发,浆洗衣服、整理报告等事务,对于参与管理的护士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表现优异者及时予以表扬,树立榜样,有利于提高全体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6 身心支持
6.1 关心医护人员身体状况
每日收集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及时安排检查。对有呼吸系统症状的医护人员及时安排检查,给予针对性治疗和保护性隔离。隔离期间,保障生活起居,关心症状变化和心理波动。
6.2 心理疏导
在队员的工作状态紧张繁忙、防护服憋闷不适、危重患者救治无效的非常状态下,可能导致医护人员情绪的变化。随着支援时间的延长,从开始的紧张、激动,逐渐可能出现焦虑、恐惧,表现在乏力、上班没有精神、担忧、恐惧等。另外,武汉医疗队支援工作,我队联合协作医院距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所在的海鲜市场仅 1.5 公里,这也给团队成员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6.2.1 专业心理疏导
为了更好地为队员提供疏导,建议随队有专业心理医生,或者有专门的平台为队员提供咨询。本次我们医疗队安排心理学专家的介入,每日通过视频或文字的沟通,让队员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帮助睡眠。截止投稿时,所有队员均无心理不适等问题。
6.2.2 同伴心理支持
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在与联合协作医院的医护人员沟通的过程中,在上班来回途中等,都会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感人的事迹,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善于发现并记录身边的这些美好,提升正能量,提高大家抗击新冠肺炎的勇气和信心。
7 小结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面前所有医护人员都不会退缩。在充分有序的准备下,通过及时规范的防护培训,有力的物资保障、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制定、积极的心理疏导,相信全国医护人员能够早日打赢这场攻克新冠肺炎的战役。通过规范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感染,保护自己,保障患者健康。
利益冲突: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2019 年 12 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截止 2020 年 2 月 5 日 24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确诊病例 28 018 例。作为呼吸道传染疾病,新冠肺炎带给人们的是恐惧,是灾难。大难当下,华西人充分发挥了大爱无疆的精神,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我院快速集结第一批医护技团队于 2020 年 1 月 25 日奔赴武汉救援。现作为第一批支援医疗团队,我们对此次抗疫支援的准备和实施有一些管理的体会,现分享如下,希望在进一步的疫情抗击支援活动安排中有所帮助。
1 规范的人员培训
1.1 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培训
为避免医护人员防护不当导致感染,医院组织专业人员岗前指导和演示防护用品使用,强调帽子、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以及面屏的穿脱顺序。从职业暴露风险看,脱防护用品时更加危险,要求所有医疗队队员积极练习,人人操作过关。
1.2 防护意识的培训
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可以持续人传染人,其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患者的体液、大小便不排除含有病毒,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尚待明确[1]。因此,队员必须有强烈的防护意识,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措施。接触高危环境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区域后进行手卫生,或采取间接方式接触上述环境。不要随意用手挖鼻孔、耳道和揉眼睛。口罩作为最重要的防护屏障,要求队员在外出的任何时候都要规范佩戴口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医疗队队员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武汉期间以及返回后健康隔离期间,均有可能是处于潜伏期的潜在感染者。因此,为了避免医护人员群发感染,队员居住环境最好单间,每日进行房间消毒,严禁休息时候串门、聚会。实施分餐制,避免桌餐。减少见面会议,建议尽可能采取微信群或者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工作讨论。
1.3 防护用品的规范使用
防护用品的规范使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2]。一旦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或患者其他分泌物污染,以及出现使用意外,如衣服、手套破损,面屏掉落等,需立即重新按规范流程更换。
1.3.1 口罩
N95 口罩密闭性强,缺点是不防水,潮湿后需及时更换,普通外科口罩外层有防水作用,因此,建议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时佩戴双层口罩(N95+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外出环境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即可。口罩建议 4 小时更换一次。口罩佩戴注意事项:(1)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塑型,操作时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鼻夹,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自身鼻梁的形状塑型。(2)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3)口罩佩戴松紧适宜,佩戴前可在受压部位涂抹润肤霜,保持局部滋润,或局部喷液体敷料保护,避免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另外,具有厚度的减压敷料的使用效果有待考证,可能会影响口罩的气密性。(4)摘口罩时,不要用手触碰口罩外层,用手捏住口罩的系带丢弃至医疗垃圾桶。
1.3.2 医用防护服
选择合适自己体型的尺码,切勿为了美观选择小码,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撕裂导致暴露。在穿戴好防护用品执行治疗时,注意周围环境评估,避免防护服在治疗车、门把手、床档等地方划破。
1.3.3 手套
进入隔离病房需双层手套。根据手的大小选择合适尺码的手套,太大会导致操作过程中手套脱落,导致暴露。但也切忌因为怕手套脱落选择太小的手套,会导致手部血液循环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因此,脱掉手套后必须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先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再用灭菌洗手液流动水下洗手。
1.3.4 护目镜
护目镜最大的问题在于容易起雾,影响视野。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在佩戴前用洗手液均匀地在护目镜内面涂抹薄薄一层,再用擦手纸擦干即可。进行高风险操作或侵入性操作前建议使用护目镜。
1.3.5 面屏
佩戴面屏可以有效隔绝大部分微粒,但面屏若佩戴过紧,会因为头部血供不足,出现头晕、头痛现象。因此,佩戴时松紧适宜。
1.3.6 帽子
进入隔离病房戴双层帽子。女生注意头发需完全藏入帽子,建议使用系带式口罩,帽子可以完全遮住耳朵。
1.4 规范手卫生
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已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75% 酒精、含氯消毒液等能有效杀灭病毒,因此,在病房执行操作前后,建议使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进行手消毒(手套外消毒,双层手套不能摘除)。
2 建立标准化医疗队补给物资清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武汉作为疫区,防疫和医疗物资紧缺,为不给武汉增加负担,同时保障医疗队的必须物资供应,建议在医疗队出发前,制定标准化物资计划清单,具体包括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和药品清单。
2.1 防护物资清单
根据标准预防要求,防护用品的最佳穿戴时间以及医疗队队员预计的人数和排班模式准备,必备防护物资清单见表 1,具体数量按每人每 4 小时需求配备。

2.2 生活物资清单
生活物资清单见表 2。

2.3 药品及检测设备清单
虽然理想状态是医护人员零感染,但是参与救治的患者都是阳性确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密切接触,医护人员仍有职业暴露的风险存在,且已有医护人员感染先例。为了让队员能第一时间得到规范治疗,需根据新冠肺炎治疗要求准备相应的药品,包括抗病毒药品、抗菌药品、退烧药以及普通感冒药。同时,医疗队需准备体温计和血氧饱和仪,以便早期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具体清单见表 3。

2.4 后勤物资供应联络网
建立完善的后勤物资供应联络网,根据一线需求,及时补充供应物资。物资使用均登记造册,每日登记收支情况,以便下一批队员交接。合理使用物资,避免浪费。
3 支援医院工作模式探讨
根据对口支援医院的规模以及管理方式,支援工作模式分为两种。
3.1 全托管式工作模式
非典期间的北京小汤山医院和本次武汉疫情的火神山医院均为全托管式,作为特殊新建医院,医院原本没有医护人员和后勤团队,整个医院医护技人员和后勤管理团队均为新建,医疗队直接进驻接收患者。
3.2 联合救治工作模式
联合模式多使用于改建医院,医院前身为普通综合医院,疫情发生后指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我院第一批医疗队成员进驻武汉后,在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安排下,采取的是联合救治工作模式。支援医疗队同定点收治医院医护工作人员深度协作,在临床医疗护理、共同学习进步、后勤物资保障、对外联络等多方面有序开展工作。既能保证优质的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疗护理服务,同时最大程度上缩短了支援医疗队伍适应定点医院环境,熟悉相关流程的时间消耗,争分夺秒救治病患。
4 病房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落实
(1)根据病房收治患者的病情轻重,界定普通病房或者重症病房,根据病床设置合理安排人力,做好设备物资计划。
(2)根据病房特点和工作模式,制定相应工作制度,设置院感兼职护士,制定院感控制具体措施,强调院感管理规范。
(3)梳理工作流程,鉴于新冠肺炎的传染病属性及国家建议的防护方案[3],改变原有工作流程,集中治疗时间,操作限定在能顺利完成该项操作的最少医护人员人数。因多层防护,且气密性强,医护人员多会出现胸闷、憋气现象,建议行走时减慢速度。为保障医护人员身体健康,保证正常生理需求(饮水、解便),兼顾防护物资的合理使用,建议排班为每 4 小时一班。联合救治工作模式的科室,在坚持核心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尊重当地医院规章流程,双方友好合作。
(4)做好患者用物的管理,患者使用水银体温计监测体温,体温计固定于床旁,出院后终末处置,不再回收复用。一次性耗材(呼吸机管路、呼吸球囊等)严格一次性使用。为避免布类浆洗消毒不严格,建议使用一次性床上用品套装,更换后按医用垃圾处置。
5 护士授权赋能
支援医疗队工作强度高,职业暴露风险大,工作环境复杂,并非一人之力能应对,对团队护理成员进行授权赋能和团队建设,是应对压力型环境的必要过程[4]。
5.1 鼓励护士参与管理
鼓励各年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与决策,例如设置兼职感控护士、阳光天使(心理护理)、物资管理护士,使其参与到整个科室的院感控制、职业防护、心理干预等方面,让护理团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得到解决和认可。护理管理者在其中承担起协调者的身份[5],促进团队内各专业成员的沟通和协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5.2 入党积极分子推荐,提高队员的荣誉感
医疗队建立临时党支部,结合个人意愿,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提高队员的荣誉高和积极性,让更多的护士加入到党组织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5.3 及时正向反馈
疫区一线工作艰苦,除了病房的治疗工作,常常会有物资清点、分发,浆洗衣服、整理报告等事务,对于参与管理的护士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表现优异者及时予以表扬,树立榜样,有利于提高全体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6 身心支持
6.1 关心医护人员身体状况
每日收集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及时安排检查。对有呼吸系统症状的医护人员及时安排检查,给予针对性治疗和保护性隔离。隔离期间,保障生活起居,关心症状变化和心理波动。
6.2 心理疏导
在队员的工作状态紧张繁忙、防护服憋闷不适、危重患者救治无效的非常状态下,可能导致医护人员情绪的变化。随着支援时间的延长,从开始的紧张、激动,逐渐可能出现焦虑、恐惧,表现在乏力、上班没有精神、担忧、恐惧等。另外,武汉医疗队支援工作,我队联合协作医院距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所在的海鲜市场仅 1.5 公里,这也给团队成员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6.2.1 专业心理疏导
为了更好地为队员提供疏导,建议随队有专业心理医生,或者有专门的平台为队员提供咨询。本次我们医疗队安排心理学专家的介入,每日通过视频或文字的沟通,让队员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帮助睡眠。截止投稿时,所有队员均无心理不适等问题。
6.2.2 同伴心理支持
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在与联合协作医院的医护人员沟通的过程中,在上班来回途中等,都会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感人的事迹,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善于发现并记录身边的这些美好,提升正能量,提高大家抗击新冠肺炎的勇气和信心。
7 小结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面前所有医护人员都不会退缩。在充分有序的准备下,通过及时规范的防护培训,有力的物资保障、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制定、积极的心理疏导,相信全国医护人员能够早日打赢这场攻克新冠肺炎的战役。通过规范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感染,保护自己,保障患者健康。
利益冲突: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