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多, 王文军, 孙鼎强, 熊彬, 郑俊兰, 范贤明. 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7, 16(1): 74-77. doi: 10.7507/1671-6205.201606008 复制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肺癌患者临床确诊时已为晚期。中心气道是指气管、双侧主支气管及右中间段支气管,中央型肺癌是恶性中心气道狭窄的常见原因[1]。经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中心气道肿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气道大出血是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若抢救治疗无效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3]。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y chemotherapy,BAC)具有微创、全身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肺癌的治疗和大咯血抢救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4–5]。我们于 2010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对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 BAC+BAE 联合电子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纳入 2010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其中男 18 例,女 14 例;年龄 31~82 岁,平均年龄(46.0±6.8)岁。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增强 CT 或 PET-CT 影像学检查,经电子支气管镜、痰/胸腔积液/浅表淋巴结穿刺/肺活检获得标本送检病理细胞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确诊为晚期中央型肺癌所致中心气道狭窄。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28 例,其中肺鳞癌 24 例,肺腺癌 4 例;小细胞肺癌(SCLC)4 例。28 例 NSCLC 临床分期均为 Ⅳ 期。病变部位:右主支气管肺癌 16 例,左主支气管肺癌 10 例,右中间支气管肺癌 4 例,右主合并右中间支气管肺癌 2 例。所有患者均无外科手术治疗指征,无造影剂过敏及心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损害。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授权医生进行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
1.2 血管介入治疗[4 –5 ]
由放射介入科医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房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局麻下经右腹股沟股动脉采用 Seldinger 穿刺法穿刺置管,结合术前胸部 CT 及支气管镜检查确定的病变部位,在 DSA 透视下插管经主动脉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确定肺癌供血靶血管,予以顺铂 60 mg + 丝裂霉素 20 mg 行 BAC 治疗,其后予以明胶海绵进行 BAE 治疗,经再次造影确定无血流供应肿瘤后退出导管并加压包扎穿刺点,结束血管介入治疗。术后予以适当补液水化治疗。
1.3 气道介入治疗
1.3.1 麻醉方式 所有患者局麻完成 BAE 后第 2 d,在全麻下实施电子支气管镜气道介入治疗。其中 3 例采用喉罩(通气管内径 10 mm)通气下全麻,其余 29 例患者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导管内径 8.0~9.0 mm)全麻。持续麻醉机通气下通过Y形连接管经喉罩或气管导管插入电子支气管镜至气道病变处进行介入操作治疗。
1.3.2 气道介入治疗方法[6–8] (1)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及氩气刀(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烧灼治疗: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经支气管镜活检孔插入高频电极对气道内的腔内型或管壁浸润生长的肺癌肿瘤组织进行高频电烧灼切割治疗,功率选用 40~50 W、持续时间小于 10 s/次。对窄基底带蒂的腔内生长的肿瘤,将电圈套器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孔伸出后套扎在肿瘤基底部,采用高频电将气道肿瘤切除。APC 治疗则将 APC 导管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孔插入气道,距肿瘤距离小于 0.5 cm 开始烧灼,输出功率 30~50 W、氩气流量 0.8~1.6 L/min、持续时间 5~10 s/次,反复间断烧灼肿瘤组织。(2)经支气管镜冷冻切除治疗: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将冷冻探头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孔插入气道肺癌肿瘤组织内,冷冻 10~20 s,使冷冻探头周围产生最大体积的冰球,冷冻状态下将探头及冻结的肿瘤组织取出,反复插入冷冻探头进行冻切治疗至气道腔内肿瘤完全取出。(3)经支气管镜气道支架置入治疗:采用超细电子支气管镜测量气道狭窄段下缘至 Y 形连接管外口的距离,比对支架释放器与支气管镜以确定插入深度,经 Y 形连接管和气管插管导管插入支架释放器至确定深度后释放气道支架,其后退出释放器。经气管插管导管插入支气管镜,观察支架位置是否恰当、展开是否到位、有无出血。采用活检钳经支气管镜调整气道支架至合理位置,确保支架覆盖狭窄段并超出上下缘 5 mm 以上,支架展开不到位者可经支气管镜应用气道腔内高压球囊扩张支架促使展开到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2 周进行胸部 CT、支气管镜、肺通气功能检查、6 分钟步行试验并测定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FRA21-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患者联合介入治疗前后的气促指数[9]、气道管径、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Karnofsky 评分(KPS)及 6 分钟步行距离(6MWD)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10 ]
完全有效:气道腔内病灶完全清除,气道恢复通畅;部分有效:超过 50% 的狭窄气道管腔重新开放;轻度有效:管腔狭窄重新开放不足 50%,但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无效:管腔狭窄状态未能改善,临床上无主观和客观改善的证据。临床有效率=(完全有效例数+部分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所有患者血管介入及气道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气道出血分为 3 级[11]:Ⅰ级,轻度出血,采用局部吸引、灌注冰盐水或肾上腺素盐水即可止血;Ⅱ级,中度出血,出血量较大需加用 APC 止血;Ⅲ级,重度出血,出血量大于 100 ml需采用输血、机械通气、硬质气管镜、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止血、紧急开胸手术等抢救措施或因气道出血导致手术失败。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SP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配对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方法采用情况
所有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方法:32 例患者均进行了 BAC+BAE 治疗。气道介入治疗方法:经支气管镜高频电烧灼治疗 28 例,电圈套 8 例,APC 治疗 16 例,冷冻切除治疗 26 例,气道支架置入 5 例(金属裸支架 3 例、金属覆膜支架 1 例、L 型金属支架 1 例);24 例患者联合应用高频电、APC、冷冻二联或三联治疗。
2.2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完全有效 25 例,部分有效 6 例,轻度有效 1 例,无效 0 例。临床有效率为 96.9%(31/32)。并发症:恶心呕吐 2 例,所有患者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损害、脊髓动脉栓塞、股动脉血肿、脑梗死、气道大出血、气道穿孔、气胸、窒息及心跳骤停等并发症。气道介入治疗出血:Ⅰ级 28 例,Ⅱ级 4 例,Ⅲ级 0 例。
2.3 治疗前后气促指数、气道管径、FEV1%pred、KPS 评分及 6MWD 比较
32例患者治疗后气促指数、气道管径、FEV1%pred、KPS 评分及 6MWD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1。

2.4 治疗前后血清肺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32 例患者治疗后血清 SCCA、CYFRA21-1、NSE 及 CEA 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2。

3 讨论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中央型肺癌可以导致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等中心气道狭窄。肺癌的现代治疗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精准医疗[12]。肺癌患者确诊时多数为中晚期,全身状况较差,大多不能耐受或已经丧失外科手术治疗机会。部分患者因为中心气道重度狭窄,严重呼吸困难,KPS 评分不足 60 分,不具备全身化疗指针。经支气管镜气道介入治疗为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提供了治疗的可能和机会。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见效快、恢复快的优点。但气道介入治疗亦具有一定的风险,若操作者不注意仔细谨慎操作,患者可发生气道大出血,抢救治疗无效可导致患者气道阻塞窒息死亡。
血管介入技术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微创诊疗技术,BAE 是主要血管介入技术之一,中央型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适合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13]。BAE 治疗肺癌是在数字减影X光机透视监视下局麻穿刺股动脉后送入导管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确定肺部肿瘤供血靶血管,采用明胶海绵、PVA 等栓塞肿瘤供血血管的治疗方法,可以导致肺癌组织缺血坏死缩小,具有微创、栓塞支气管动脉效果确切、全身不良反应小的优点,适合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姑息治疗,在肺癌的治疗、大咯血及支气管镜诊疗操作相关大出血救治方面具有肯定的治疗价值[14]。在实施 BAE 时亦可先经支气管动脉直接灌注化疗药物,肺癌组织局部药物浓度可以达到全身化疗静脉给药局部药物浓度的 8~48 倍,显著增强杀灭肿瘤细胞的效能[4]。BAC 后进行 BAE 可以使灌注入肿瘤病灶内化疗药物停留时间更长,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更久更强[15]。
本研究通过对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导致的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采用局麻下支气管动脉介入造影确定肺癌肿瘤供血血管后予以顺铂+丝裂霉素行 BAC,然后采用明胶海绵进行 BAE 阻断肿瘤组织的血供,其后联合进行支气管镜气道介入高频电、APC、冷冻切除等祛除气道腔内肿瘤治疗。结果发现先行 BAC+BAE 血管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气道介入治疗的出血量,支气管镜下操作视野较既往未行 BAE 血管介入治疗的中央型肺癌患者更清晰,从而有利于呼吸内镜医师的仔细操作,避免术中术后气道大出血的发生[16]。同时,患者治疗后的血清 SCCA、CYFRA21-1、NSE 及 CEA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其可能的机制为[17–18]:BAE+BAC 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可以栓塞阻断肺癌供血血管,肿瘤组织缺血坏死,BAC 使化疗药物直接到达肺癌肿瘤病灶发挥强大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气道介入治疗完全或大部分祛除气道腔内肺癌组织,显著降低肺癌患者的肿瘤负荷,使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气道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扩大患者气道管腔,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部分之前 KPS 评分不足 60 分而不具备全身化疗指征的患者也得以进行全身化疗。
通过支气管动脉直接进行肺癌供血血管灌注化疗药物,与传统的经外周静脉应用化疗药物相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大大降低[4],仅有 2 例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所有患者无骨髓抑制、肝肾功损害、脊髓动脉栓塞、股动脉血肿、脑梗死发生。喉罩或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下进行气道介入治疗,保障了患者的有效通气和氧合,呼吸内镜医师可以从容进行支气管镜气道内介入操作,气道并发症少[19]。
综上所述,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具有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优势,能避免气道大出血的发生,有助于促进肿瘤消融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肺癌患者临床确诊时已为晚期。中心气道是指气管、双侧主支气管及右中间段支气管,中央型肺癌是恶性中心气道狭窄的常见原因[1]。经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中心气道肿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气道大出血是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若抢救治疗无效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3]。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y chemotherapy,BAC)具有微创、全身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肺癌的治疗和大咯血抢救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4–5]。我们于 2010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对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 BAC+BAE 联合电子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纳入 2010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其中男 18 例,女 14 例;年龄 31~82 岁,平均年龄(46.0±6.8)岁。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增强 CT 或 PET-CT 影像学检查,经电子支气管镜、痰/胸腔积液/浅表淋巴结穿刺/肺活检获得标本送检病理细胞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确诊为晚期中央型肺癌所致中心气道狭窄。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28 例,其中肺鳞癌 24 例,肺腺癌 4 例;小细胞肺癌(SCLC)4 例。28 例 NSCLC 临床分期均为 Ⅳ 期。病变部位:右主支气管肺癌 16 例,左主支气管肺癌 10 例,右中间支气管肺癌 4 例,右主合并右中间支气管肺癌 2 例。所有患者均无外科手术治疗指征,无造影剂过敏及心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损害。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授权医生进行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
1.2 血管介入治疗[4 –5 ]
由放射介入科医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房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局麻下经右腹股沟股动脉采用 Seldinger 穿刺法穿刺置管,结合术前胸部 CT 及支气管镜检查确定的病变部位,在 DSA 透视下插管经主动脉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确定肺癌供血靶血管,予以顺铂 60 mg + 丝裂霉素 20 mg 行 BAC 治疗,其后予以明胶海绵进行 BAE 治疗,经再次造影确定无血流供应肿瘤后退出导管并加压包扎穿刺点,结束血管介入治疗。术后予以适当补液水化治疗。
1.3 气道介入治疗
1.3.1 麻醉方式 所有患者局麻完成 BAE 后第 2 d,在全麻下实施电子支气管镜气道介入治疗。其中 3 例采用喉罩(通气管内径 10 mm)通气下全麻,其余 29 例患者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导管内径 8.0~9.0 mm)全麻。持续麻醉机通气下通过Y形连接管经喉罩或气管导管插入电子支气管镜至气道病变处进行介入操作治疗。
1.3.2 气道介入治疗方法[6–8] (1)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及氩气刀(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烧灼治疗: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经支气管镜活检孔插入高频电极对气道内的腔内型或管壁浸润生长的肺癌肿瘤组织进行高频电烧灼切割治疗,功率选用 40~50 W、持续时间小于 10 s/次。对窄基底带蒂的腔内生长的肿瘤,将电圈套器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孔伸出后套扎在肿瘤基底部,采用高频电将气道肿瘤切除。APC 治疗则将 APC 导管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孔插入气道,距肿瘤距离小于 0.5 cm 开始烧灼,输出功率 30~50 W、氩气流量 0.8~1.6 L/min、持续时间 5~10 s/次,反复间断烧灼肿瘤组织。(2)经支气管镜冷冻切除治疗: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将冷冻探头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孔插入气道肺癌肿瘤组织内,冷冻 10~20 s,使冷冻探头周围产生最大体积的冰球,冷冻状态下将探头及冻结的肿瘤组织取出,反复插入冷冻探头进行冻切治疗至气道腔内肿瘤完全取出。(3)经支气管镜气道支架置入治疗:采用超细电子支气管镜测量气道狭窄段下缘至 Y 形连接管外口的距离,比对支架释放器与支气管镜以确定插入深度,经 Y 形连接管和气管插管导管插入支架释放器至确定深度后释放气道支架,其后退出释放器。经气管插管导管插入支气管镜,观察支架位置是否恰当、展开是否到位、有无出血。采用活检钳经支气管镜调整气道支架至合理位置,确保支架覆盖狭窄段并超出上下缘 5 mm 以上,支架展开不到位者可经支气管镜应用气道腔内高压球囊扩张支架促使展开到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2 周进行胸部 CT、支气管镜、肺通气功能检查、6 分钟步行试验并测定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FRA21-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患者联合介入治疗前后的气促指数[9]、气道管径、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Karnofsky 评分(KPS)及 6 分钟步行距离(6MWD)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10 ]
完全有效:气道腔内病灶完全清除,气道恢复通畅;部分有效:超过 50% 的狭窄气道管腔重新开放;轻度有效:管腔狭窄重新开放不足 50%,但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无效:管腔狭窄状态未能改善,临床上无主观和客观改善的证据。临床有效率=(完全有效例数+部分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所有患者血管介入及气道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气道出血分为 3 级[11]:Ⅰ级,轻度出血,采用局部吸引、灌注冰盐水或肾上腺素盐水即可止血;Ⅱ级,中度出血,出血量较大需加用 APC 止血;Ⅲ级,重度出血,出血量大于 100 ml需采用输血、机械通气、硬质气管镜、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止血、紧急开胸手术等抢救措施或因气道出血导致手术失败。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SP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配对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方法采用情况
所有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方法:32 例患者均进行了 BAC+BAE 治疗。气道介入治疗方法:经支气管镜高频电烧灼治疗 28 例,电圈套 8 例,APC 治疗 16 例,冷冻切除治疗 26 例,气道支架置入 5 例(金属裸支架 3 例、金属覆膜支架 1 例、L 型金属支架 1 例);24 例患者联合应用高频电、APC、冷冻二联或三联治疗。
2.2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完全有效 25 例,部分有效 6 例,轻度有效 1 例,无效 0 例。临床有效率为 96.9%(31/32)。并发症:恶心呕吐 2 例,所有患者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损害、脊髓动脉栓塞、股动脉血肿、脑梗死、气道大出血、气道穿孔、气胸、窒息及心跳骤停等并发症。气道介入治疗出血:Ⅰ级 28 例,Ⅱ级 4 例,Ⅲ级 0 例。
2.3 治疗前后气促指数、气道管径、FEV1%pred、KPS 评分及 6MWD 比较
32例患者治疗后气促指数、气道管径、FEV1%pred、KPS 评分及 6MWD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1。

2.4 治疗前后血清肺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32 例患者治疗后血清 SCCA、CYFRA21-1、NSE 及 CEA 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2。

3 讨论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中央型肺癌可以导致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等中心气道狭窄。肺癌的现代治疗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精准医疗[12]。肺癌患者确诊时多数为中晚期,全身状况较差,大多不能耐受或已经丧失外科手术治疗机会。部分患者因为中心气道重度狭窄,严重呼吸困难,KPS 评分不足 60 分,不具备全身化疗指针。经支气管镜气道介入治疗为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提供了治疗的可能和机会。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见效快、恢复快的优点。但气道介入治疗亦具有一定的风险,若操作者不注意仔细谨慎操作,患者可发生气道大出血,抢救治疗无效可导致患者气道阻塞窒息死亡。
血管介入技术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微创诊疗技术,BAE 是主要血管介入技术之一,中央型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适合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13]。BAE 治疗肺癌是在数字减影X光机透视监视下局麻穿刺股动脉后送入导管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确定肺部肿瘤供血靶血管,采用明胶海绵、PVA 等栓塞肿瘤供血血管的治疗方法,可以导致肺癌组织缺血坏死缩小,具有微创、栓塞支气管动脉效果确切、全身不良反应小的优点,适合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姑息治疗,在肺癌的治疗、大咯血及支气管镜诊疗操作相关大出血救治方面具有肯定的治疗价值[14]。在实施 BAE 时亦可先经支气管动脉直接灌注化疗药物,肺癌组织局部药物浓度可以达到全身化疗静脉给药局部药物浓度的 8~48 倍,显著增强杀灭肿瘤细胞的效能[4]。BAC 后进行 BAE 可以使灌注入肿瘤病灶内化疗药物停留时间更长,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更久更强[15]。
本研究通过对 32 例晚期中央型肺癌导致的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采用局麻下支气管动脉介入造影确定肺癌肿瘤供血血管后予以顺铂+丝裂霉素行 BAC,然后采用明胶海绵进行 BAE 阻断肿瘤组织的血供,其后联合进行支气管镜气道介入高频电、APC、冷冻切除等祛除气道腔内肿瘤治疗。结果发现先行 BAC+BAE 血管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气道介入治疗的出血量,支气管镜下操作视野较既往未行 BAE 血管介入治疗的中央型肺癌患者更清晰,从而有利于呼吸内镜医师的仔细操作,避免术中术后气道大出血的发生[16]。同时,患者治疗后的血清 SCCA、CYFRA21-1、NSE 及 CEA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其可能的机制为[17–18]:BAE+BAC 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可以栓塞阻断肺癌供血血管,肿瘤组织缺血坏死,BAC 使化疗药物直接到达肺癌肿瘤病灶发挥强大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气道介入治疗完全或大部分祛除气道腔内肺癌组织,显著降低肺癌患者的肿瘤负荷,使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气道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扩大患者气道管腔,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部分之前 KPS 评分不足 60 分而不具备全身化疗指征的患者也得以进行全身化疗。
通过支气管动脉直接进行肺癌供血血管灌注化疗药物,与传统的经外周静脉应用化疗药物相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大大降低[4],仅有 2 例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所有患者无骨髓抑制、肝肾功损害、脊髓动脉栓塞、股动脉血肿、脑梗死发生。喉罩或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下进行气道介入治疗,保障了患者的有效通气和氧合,呼吸内镜医师可以从容进行支气管镜气道内介入操作,气道并发症少[19]。
综上所述,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具有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优势,能避免气道大出血的发生,有助于促进肿瘤消融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